【口述影像】赴笈英國回流︰咚鏘聲外 舞獅每舉手投足都有故講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在視障人士的想像世界裡,口述影像猶如其中一塊拼圖,填補成全完整畫面,除了電影外,口述影像的應用範圍廣,常見於其他藝術或娛樂活動,如話劇、展覽、電視劇等。香港口述影像協會首席導師梁凱程就在國際會議上介紹過,自己曾如何口述「舞獅」表演,由怎樣去描述主顏色及律動的形態,事前特地去請教老師傅「咚咚鏘鏘」聲背後的文化,「不可以就咁講舉起個獅頭。」表演結束後,現場健視及視障朋友不約而同的一句「好精采!」令她雀躍至今,對口述影像的熱情不減。

香港口述影像協會首席導師梁凱程,近年辦課程教授口述影像,望培育更多人才。(林若勤攝)

澳門政府邀到當地開辦短期課程

梁凱程有近7年口述影像資歷,曾赴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修讀哲學博士課程,專門研究口述影像,早前更受澳門政府邀請,到當地開辦短期課程,開拓更多用途,如怎樣應用在生態導賞團。她指,口述影像主要分現場和預錄兩類,一般所有電視劇、電影、紀錄片,外國都是預錄,香港因技術未普及,所以多數活動要現場口述。

提到最難忘的一次現場口述影像工作,她憶起兩年前在一間社福機構的春茗活動上,為赴會者包括視障人士,口述一場「舞獅」活動,由獅頭顏色講起,原來在「鶴裝南獅」的三種獅頭造型,分別有不同角色,其中以金黃色為主的醒獅是「劉備」,並逐一介紹獅頭的「五官」。

梁凱程經常在大型展覽上,為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務。(受訪者提供)

最考功夫的是描述「舞獅」的招式,梁凱程指,向師傅請教後,將一些平時無留意的動作意義加入口述影像講稿中,如當獅頭被舉起,然後抖動着向下低頭的一連串動作,是意味鞠躬敬禮。她至今仍津津樂道,健視人士會比較口述的內容與其眼前的畫面是否匹配準確,「他們都講返,都是聽到我的描述,先知這些動作是什麼意思。」

展覽須特製觸感圖

不過,梁凱程笑言,早前在香港科學館的「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展覽現場口述難度最高,因為涉獵到歷史文化,事前閱讀了大量資料,再研究如何深入淺出地解說。她更特意委託一間社企設計「觸感圖」,透過凹凸線條勾勒木乃伊外型,內棺、中棺、外棺亦以不同的簡易觸感線條分辨,並自製木乃伊棺木迷你模型,為讓視障人士透過觸感有更深刻意會。

描述《蒙羅麗莎》名畫有法

展覽預錄的做法,則需要特製展示圖,按下不同方位上的掣,便會有相應的錄音解說,以一幅人像為例,要在右下角標示箭咀,以示上下擺位正確,並在三時、六時、九時及十二時方向,以及人像的頭部、心口位等設置有按掣。梁凱程曾為一個展覽錄寫展示圖所用的口述解說,其中描述舉世名作《蒙羅麗莎》,「一個女人的垂直半身肖像,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由畫板的用料、光影利用、藝術價值等細節都詳細介紹,她笑言,為此做足功課,閱覽了大量資料。

 

梁凱程早前創立「自選博物館口述影像服務」,獲政府社創基金資助。不過,在香港推廣口述影像,梁凱程直言:「法例都是其次,市民如何看待視障人士?不要因為覺得他看不到,就一定要做按摩、一定要手杖、一定係戴黑超。如果市民不知道視障人士有接收資訊的能力,又怎會重視口述影像呢?」她希望政府能推動相關方面的公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