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旁9公頃土地疑違例發展 規劃署無權執法

撰文:羅俊文 鄧芯怡
出版:更新:

天水圍泥頭山事件喚起各界對新界土地違例發展問題的關注。再有環保團體發現大埔一幅位於教育學院側,大小如同9個足球場的綠化用地,早於1997年起被違例發展,後來規模愈來愈大,樹林被開闢成大大小小的貨倉,甚至有大型建築物料露天擺放。環團查冊發現,部分涉事地段為發展商會德豐地產所擁有,懷疑有人以「先破壞,後建設」方式入侵綠化地帶。規劃署承認,涉事地點並無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因此對有關行為沒有執管權。地政總署則表示會跟進部分土地上的違規構築物。
會德豐發表聲明,承認旗下附屬公司Hobman Company Limited,持有大埔洞梓部份綠化土地。集團指,2004 年起發現洞梓土地被租戶非法使用後,已主動結束合約並訴諸法律,以期收回土地及回復原狀,訴訟程序仍在進行。又指目前正就發展該處土地研究各個方案,現階段未有正式提交任何申請,否認以「先破壞後建設」法毀壞綠化地帶。

位於教院旁的一幅9公頃用地,十多年來疑一直被人違規發展,環團質疑有人「先破壞,後建設」。(李澤彤攝)

涉事土地鄰近教育學院,涉及二百多個地段,面積多達9公頃,等於9個足球場之大。根據環保觸覺拍得航拍片段,該片土地目前被一大片植被所包圍,上面擺放著大大小小貨倉、貨櫃及大型機械等,另有建築材料露天堆放,而且道路劃分清楚,貨倉與貨倉之間有圍板分隔開,似是被規劃過。

環保觸覺翻查去過10年的衛星圖,發現涉事地點原來屬於大埔分區計劃大綱圖的綠化地帶,本來是一片樹林。但以往的衛星圖顯示,1997年起當地被人斬樹及移除植被,至2000年受破壞的土地面積為一至兩公頃,但因當局執法不力,後來有人肆意破壞,令受破壞面積擴至去年的9公頃。

涉事土地鄰近教育學院,面積約9公頃,涉及二百多個地段。(李澤彤攝)

附近居民麥先生表示,1995年搬入鄰近屋苑,當時該遍土地一片綠油油,環境寧靜。但兩年後見到有植被遭移除,亦有工程車出入,過去幾年破壞範圍開始擴展,他多番向區議員投訴,惟未見有任何政府部門執法。在教育學院任職9年教師莊耀洸指,學校持續有向政府投訴,但政府回應只稱見不到有人倒泥或破壞。任教權益及投訴科的他表示,面對這個情況,只能無奈對學生說有時法律也無法阻止非法行為。

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說,土地查冊結果所得,該片土地涉及極多業權,當中會德豐地產擁有約一公頃土地。他續指,與涉事土地相隔不足一公里、位於露輝路的綠化用地,2014年被建議改劃為住宅用途,但因涉及移除逾二千棵大樹,方案遭司法覆核,當時會德豐地產曾向城規會提議,發展今次涉事用地。他認為,綠化地帶被破壞,是發展商以「先破壞,後發展」方式開發當地的惡果。譚凱邦又批評,當局管理新界土地毫無章法可言,任由新界地主和發展商肆意破壞大自然及違規使用地皮,促請當局執行《城市規劃條例》條文,要求地主將該地還原為綠化地帶。

涉事土地上擺放大小小貨倉、貨櫃及大型機械等,另有建築材料露天堆放。(環保觸覺航拍圖片)

投訴持續多年,為何未當局一直未執法?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關鍵在於本港的規劃制度存有嚴重漏洞。他解釋,位於教院旁的土地雖然屬於大埔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的綠化地帶,不過該草圖因沒有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內,因此規劃署無權執法。他指,今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粉嶺、上水、大埔等地區亦因未被「發展審批地區圖」所覆蓋,令不少綠化地帶被破壞,他促請當局盡快修改法例,以堵塞漏洞。規劃署亦承認,涉事地點並無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因此對有關行為沒有執管權。

違反規劃用途,政府難以執法,地政總署亦表示,事涉地段大部分為舊批農地,並沒有土地用途限制,業權人在上面傾倒泥頭,一般不會違反有關土地契約條款。在此情況下,地政總署沒有理據採取執行契約條款行動。不過署方發現有關地段出現未按地契申請批准的構築物,正按既定程序跟進,包括發出警告信及執行契約條款行動。

莊耀洸(資料圖片)

會德豐發表聲明,否認毀壞綠化地帶。集團指,2002年將部份土地租予一名地區人士,契約上列明土地只作農務用途。至2004 年,會德豐發現該名租客將該批土地分租予不同租戶作其他用途,因此立即向該名租客發出警告信,並要求停止有關的非法用途及將土地還原,但不獲受理。2009 年,環保署向會德豐發出警告信,集團亦隨即向該名租客再作警告。

2014 年5 月 ,該名人士嚴重違反契約,集團主動與其結束合約,但該名租客拒絕以交吉形式交還土地予會德豐。會德豐遂向該名租客提出訴訟,案件仍在進行中,並將於2016 年7 月4 日於高等法院進行案件管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