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80後OL拯救「垃圾」 薯片包裝袋再生成巧手聖誕禮物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聖誕節即將來臨,不少人為迎合節日氣氛而交換禮物,但亂買的禮物最終只會成為垃圾。
80後OL Peony 主張以即食麵袋、薯片袋等原本送往堆填區的「垃圾」,改裝成環保袋送禮;年輕平面設計師Kimi則將紙包飲品改造為靚靚銀包,將「垃圾」續命。她認為,市民應反思何謂真正「垃圾」,從而慢慢改變生活陋習、過度消費的習慣。

Peony稱自己非環保狂熱份子,但愛與人分享製作環保袋的樂趣。(胡家欣攝)
+1

科學園露天劇場今日(9日)舉行「減法生活節」,綠色和平邀請5個環保團體舉辦活動及工作坊,尋覓購物以外的選擇。從事製衣公司採購員的Peony亦獲邀請,前來教授一眾學員,如何透過一針一線,縫製「薯片袋」。

Peony自言非環保狂熱份子,她將食物包裝升級做袋的意念,實屬無心插柳。她指,去年聖誕節買下一包季節限定、特大包裝的熱浪薯片,一時三刻不捨得棄掉,忽發奇想將包裝紙加上面膠,再與環保袋縫合,成為獨有環保袋。她將作品照片放上個人社交平台,獲得朋友熱烈讚好,又獲主動要求幫忙「度身訂做」,最終成立專頁,接貨做生意,閒時舉辦工作坊,貨品由手提袋、化妝袋及遮袋等。

遮袋一樣做得到,內裡設有毛巾吸水,可拆掉清洗。(胡家欣攝)

為丟棄品發掘保存方式

Peony不認為一個工作坊可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但她認為會令參與者察覺到被丟棄的薯片包裝,其實都包含設計師心思,或是為丟棄品發掘一種保存方式:「試過有個客話留住個『勞蘇』雪條套,覺得好得意,唔知做咩好。」Peony聽見客人的說話,於是縫了一個小袋,令包裝紙重生。

令「垃圾」重生的,還有同是80後的平面設計師林曉霞(Kimi)。她笑言自己愛執「垃圾」,她所租用位於觀塘工廈的工作室,有八成傢俬就是「人棄我取」。

Kimi認為,禮物最重要是心思,建議大家可以親手製作禮品。(胡家欣攝)

為何改造後還視之為「垃圾」?

3年前她與人合伙素食餐廳時,發現最多被棄置的垃圾竟然是紙包飲品盒,故思考將其升級再造為銀包及散子包,並以自由訂價方式在社交平台和手作市集買賣,又會舉辦工作坊分享的手作技巧。

Kimi坦言,兩年前是市集擺賣時,貨品並未受到歡迎,「有人經過會話,『呢啲嘢呀?』」她會嘗試向對方解釋,明言貨品原本是「垃圾」,但她會反問,為何改造後還視之為「垃圾」。她說:「甚至我哋平時揼緊好多嘅嘢,其實好多都唔係垃圾。對你無用嘅嘢,可能先係垃圾。」

將紙包飲品盒剪裁,修平盒邊,花上個半小時,就可縫製出實用銀包,可用上3個月至1年不等。Kimi承認,飲品盒再造後,最終都逃不掉送到堆填區的命運,但能夠延續垃圾壽命的同時,更重要是令人反思:「整嘅過程,你先會發覺我哋用好多即棄嘅物品,慢慢去改變生活陋習、過度消費嘅習慣。」

聖誕節將至,大家少不免交換禮物,兩人均認為親力親為製作,付出心思才是稱心的禮物。Kimi提議,可與朋友交換家中不要的物品,或者買禮物前先了解朋友所需,盡可能選購小店的手作貨品等。「收到手做嘅禮物,收到嘅人個心情係好唔同,因為呢個係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