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公屋建屋量大落後 全因只做3年上樓 曾蔭權難辭其咎?

撰文:黃偉超
出版:更新:

運輸及房屋局昨日(20日)公布最新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連續第3年維持在46萬個單位,其中公營房屋目標雖然仍可維持28萬個,但卻尚欠4.3萬個單位的建屋土地才可達標;反觀私營房屋供應卻進展良好,未來四年已可供應9.7萬個單位,佔十年供應18萬個單位目標超過一半。
公私營房屋供應嚴重失衡,公營出租及出售房屋建屋量大落後,特首林鄭月娥政府可謂責無旁貸,但歸根究底最大的禍首,卻必定是只做好輪候公屋平均3年上樓政策目標的前特首曾蔭權。

政府尚欠建屋土地興建4.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公營房屋需7年建成

其實早在三周前,發展局回應立法會議員的質詢時,已有所「警示」。當時發展局回應指未來5年內,只有約7.5萬個公屋單位落成,資助出售單位則約2.5萬個,比未來5年長策訂定的10萬個公屋、4萬個資助出售房屋的目標,分別少約25%和38%。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新落成屋邨延遲落成情況嚴重,去年便有4個新落成屋邨,包括深水埗蘇屋邨、觀塘安達邨、元朗朗晴邨及沙田水泉澳邨共1.1萬個單位,均延遲入伙3至5個月。

此外,可建屋的「熟地」耗盡,公營房屋要動用「非熟地」興建,至少要額外花多2年,共需7年才可完成建屋工程,今次長策進度報告便提及粉嶺皇后山1號地盤作例子,指因缺乏基礎設施,加上在土地上發現歷史建築物,需額外時間進行技術評估,即使加快發展流程,第1期地盤涉及的1.2萬伙公屋單位仍需待2020/21年度落成,所需發展時間長達7年。

公營房屋建屋時間由5年加至7年,勢必影響供應量。(資料圖片)

九十年代曾出現公屋「黑洞」

據曾任房委會委員王坤憶述,公營房屋對上一次面對建屋「黑洞」,正是1990年代中回歸前夕,他指當年曾試過兩年房委會才獲批約七公頃建屋地皮,根本難以應付公屋及居屋的殷切需求。

多年前公屋供應一度曾出現「小陽春」,回想1990年代輪候冊申請長期維持約14萬至近18萬宗,1996至98年平均輪候時間為6.6年,但在截至2002年3月底年度,多達4.2萬個申請家庭獲配公屋,輪候冊申請只餘下8.6萬,一般輪候時間減至平均約3年,及後一年獲配公屋家庭亦有逾3萬戶,平均輪候時間亦進一步降至少於2.3年。

自2002年11月政府推出「孫九招」等包括停建及停售居屋措施,數以萬計居屋及後數年轉為出租公屋,有助紓緩輪候公屋申請需求,至2007年輪候公屋平均時間更降至1.8年。

曾蔭權任內未有積極搵地,造成今時今日欠缺土地興建公營房屋。(資料圖片)

不做公屋土儲   只維持3年上樓目標

不過,當曾蔭權在2007年出任特首後,直至梁振英於2012年7月上任,輪候公屋時間由平均1.8年回升至2.7年,直至2014年卻超逾3年,及後卻持續上升,至今年6月底梁離任時升至4.7年,今年9月則輕微回落至4.6年。

雖然單身人士申請公屋、尤其是未滿30歲青年交表者過去十年顯著增加,但受制於「配額及計分制」,一般申請輪候時間理應不受影響,現時最大問題是近年公屋供應大減,這方面責任,曾蔭權政府絕對難辭其咎。

曾班子上場大部份任期均無籌劃土地儲備,曾蔭權傾斜地產霸權不令人意外,但連出租公屋也不積極尋找土地,方才造成今天不適切單位住戶多達逾11萬個、公屋輪候冊申請逼近30萬宗、香港樓價指數連月破頂的罪魁禍首嗎?

曾蔭權認當年可做多一步

筆者於2007年曾私下向運房局一名高層官員,談及曾班子未來5年房策的重點,當時該名官員只表示要維持輪候公屋平均3年上樓目標,當筆者進一步問及為何不爭取更多土地增建公屋,進一步紓緩輪候公屋申請壓力,對方只是重申,做好3年上樓目標便成。結果曾班子成功達標,卻把爛攤子留給下一手處理。

去年曾蔭權接受《am730》訪問,曾承認任內覓地不足,並且強調事後回想,覺得可以做多一步,就是積極開發新地皮。曾蔭權治港年代負責土地政策的發展局局長,正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未知她今天面對覓地難局面,會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