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寂靜無聲的家: 父母聽障 7歲童大嗌洩情緒 獲支援拾天倫樂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華仔的家,除了電視聲以外,平日只有他喃喃自語的回音。
華仔雙親皆聽障,自出娘胎,牙牙學語靠不了父母,學習上更是孤立無援。華仔做功課時「拉牛上樹」,更常大叫發洩,他淘氣地回應:「因為唔識囉」;在家甚少開口溝通機會,結果他的語言發展明顯較同齡友伴遲緩,單詞和短句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組合。
有殘障組織為這班被社會忽略的聽障人士子女,提供上門功課輔導、親子工作坊等活動,盼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給予支援,彌補父母無聲遺憾。

華仔沒有正式學過手語,日常都是通過觀察父母,無師自通。他正示範「多謝」的手語手勢,道謝身旁的媽媽(左)及子康(右)。(張浩維攝)

「好煩啊,我唔想做!」、「我想你死啊!」,這些一句又一句不耐煩的厭惡說話,曾出自這個視做功課如苦差的華仔口中。他今年7歲,就讀小二,個性貪玩好動,終日「坐唔定」,每當做功課時刻來臨之際,華仔便眉頭緊鎖,往往需「三催四請」、軟硬夾擊始肯「埋檯」動筆。

幫助華仔補習功課、教育大學中文系學生子康直言,最初大吃不消,面對他的佻皮以及情緒波動,他曾束手無策:「最初搞佢唔掂,不過日子耐咗,熟能生巧,開始識得點樣應付、點樣見招拆招。」

華仔常在家肆無忌憚大叫發洩

家中鴉雀無聲,華仔卻常以「千里傳音」震攝全屋,據子康所述,每當華仔「扭計」時,便不時肆無忌憚、張開喉嚨大叫,「可能佢以為大嗌,就可以唔駛做功課,再加上可能累積咗啲情緒同壓抑,佢又知道屋企人聽唔到,所以可能會透過大叫、又唔露出發脾氣的表情,進行發洩」

子康其後選擇「見招拆招」、冷卻處理,「會話畀佢聽,咁樣行唔通!」隨著日子有功,雖然華仔口裡依然說不,但學習態度明顯有所改善,且更為專心,「根據我同佢的相處,除咗父母係聽障人士之外,佢同一般小朋友無大分別,應該唔係有啲咩學習障礙,只係比較活潑同難以專注,依家好咗好多。」

華仔活潑好動,參加傷健人士聖誕聚餐時,玩得不亦樂乎。(張浩維攝)

「我係一個聾人,文化水平唔高,好難教得到佢。」這是華仔媽媽的心聲。若非訪問當日獲安排翻譯服務,大抵華仔也甚少機會知道媽媽的內心自白:「總之我覺得很難教導他,也很擔心他的成長過程,而且做功課也沒有甚麼進步」。

聽障媽媽:我都根本唔知道佢心入面諗咩

手語是他們的共同語言,華仔沒有上過正式的手語課,靠日常自行揣摩、無師自通,因此平日雙方溝通僅限於「洗衫」、「食飯」及「沖涼」等簡單指令,但更深入的,則始終難以言語,華仔媽媽苦笑著:「其實我都根本唔知道佢心入面諗咩」。

母曾目睹華仔偷偷飲泣

華仔媽媽對兒子的關愛,更是有口難言。聽不到、講不到、且溝通不了,但她目睹過兒子好幾回偷偷飲泣,「學校有同學仔蝦佢,我會同佢講唔好理佢哋。」儘管如此,提到有同學曾好奇其父母聽障的原因,甚至作出嘲笑,華仔顯得悶悶不樂,並低聲道:「都會有唔開心」,語畢後尷尬地伏於媽媽身上。

華仔(中)與媽媽(左一)參加支援計劃後,曾一起同遊迪士尼樂園,華仔直言好玩難忘。(受訪者提供)

華仔的心事,家人沒法開口疏解;家中的寂靜無聲,也讓他感到寂寞,媽媽也看在眼內:「以前見到佢喺屋企好似好悶咁,所以佢經常自己出街玩」,但自從子康去年透過「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加入成為華仔的師友導師後,這個大哥哥便成為他留在家中的好玩伴。

一星期兩小時上門功課輔導,子康發現華仔亦有發音不完整的問題,「例如『Keep Quiet』的音節『Quiet』只讀一半,仲有好多中文字都唔啱音」,華仔學校同樣留意到華仔語言能力稍遜,日常溝通上較少運用複雜句子結構說話,正接受一個月一次的言語訓練課程。

課餘以外,便靠子康替他「補底」。日子漸久,他們的話題更由最初的英文生字,愈聊愈闊,開始擴展至日常大小二事,甚至一起大唱電視劇集主題曲輕鬆一番,「佢好鍾意睇電視,前幾日仲話畀我聽,同媽媽在街上撞到個明星,一齊合照。」

香港傷健共融網絡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500萬元,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以支援100名就讀小一至中六、父母為殘障人士的學生,以及其家長。

計劃成立至今2年,已有73位殘障家長的子女受惠。受惠者當中約六成家長為聽障人士,四成家長為視障、殘障或精神病康復者。

「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現正招收新一年的參加家庭,詳情如下:

參加資格:正就讀小一至中六的健全子女及其殘障家長 (持有殘疾人士登記證者優先)
名額:100個家庭 (如報名人數超過名額,將由專責委員會進行評估及甄選)
費用:每年港幣200元
報名及查詢:香港傷健共融網絡 鄭先生/電話- 2771 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