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死亡之卷」中文科開考 中文科教師指今年題目較淺

撰文:劉淩鋒
出版:更新:

文憑試筆試正式展開,今早(5日)先舉行被考生視為「死亡之卷」的中文卷一閱讀及卷二寫作考試。有中文科老師認為今年兩卷題目比以往淺,加上作文題目無特別「驚喜」,相信考生對題型不會感陌生,而合格率亦會上升。

今年閱讀篇章包括一篇白話文和一篇文言文,包括台灣文學家林清玄的《紅心蕃薯》和清代散文家魏禧的《吾廬記》。寧波公學中文科老師王美琪指題目較淺,卷內亦提供不少指引供考生作答,更有學生向她反映文言文易理解。

寫作卷設3條題目,沒有去年「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想像空間較大的題目,亦沒有如去年包含文言字句在題目中。

題目一:試以「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為首句,續寫這篇文章。

王美琪指記敍抒情的文體一向較受考生歡迎,預料有較多學生選答此題,加上過往也曾出現同類續寫式題型,相信考生不會感陌生。她認為考生要在文章中細緻描述從「熱鬧」到「失落」變化過程,並突出當中的轉捩點。

題目二:試為「我在____之中找到快樂」補上一詞,並以此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目二讓考生自行填補留空位置,蘇淅公學中文科主任陳匡正表示此題型未曾在文憑試出現,但與中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作文題目相似。她又指題目讓學生有較大發揮空間,多以抒情和記敍式寫作。

題目三:有人認為「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題目中的說法將傳統形容為創新的負擔。陳匡正指題目無要求考生表示贊成或反對這句話,純粹表達看法,故考生並無必要將「傳統」與「創新」對立起來。然而,考生需在文章中清晰表達立場,如傳統是創新的根基,並多舉例子,以免模糊焦點。

不過,作家陶傑坦言三題試題雖然頗有國際水準,但全部題型均太有哲理味道,對於缺乏人生經驗的考生過於艱深,尤其現時的學制是「一試定生死」,變相要考生「吹水」,批評考評局出題眼高手低。陶傑認為現時寫作考試的沒有考核準則,令人不明白考試是考核語文能力、哲理思考抑或辯論技巧,若只考核考生的語文能力,應只出一條哲理題,另再出一條較個人化的抒情題和一條較有發揮空間的議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