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流感疫苗缺貨 本地生產議而不決 又關數碼港事?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在流感肆虐下,疫苗成為市民最佳的防護武器。現時香港所採用的流感疫苗,都是從外地購買,但由於今年全球各地都有大型的疫情,疫苗供應緊張,連帶香港的疫苗也供不應求。
其實自十多年前,早已有聲音指出香港應自行生產疫苗,減少對外地的依賴,但最後每一次都石沉大海,結果一到流感高峰期就隨時出事,市民只能望天打卦等進口疫苗。相反深圳早在幾年前成立流感疫苗生產基地,並且投產。論人才、技術,香港不會遜於深圳,但就總是墮入這個議而不決的「無限循環」之中。

流感肆虐,公立醫院也不勝負荷。(資料圖片 / 吳煒豪攝)

延伸閱讀:【冬季流感】今年首28日78死 近3日奪18命 同期增36宗嚴重個案

早有輿論要求發展疫苗業 政府只議不決

自2003年沙士一役過後,香港人的健康意識提高,已陸續有輿論指出香港要考慮自家研發並製造疫苗,或至少和外國藥廠合作在本地設廠。2005年11月,由於受到禽流感的威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開腔表示,本港若可自行研發各類流感的疫苗,一旦全球爆發大型流感,也不需要依賴從外國輸入疫苗。

政府當時的態度「看來」是積極的。2006年6月,時任衞生署署長林秉恩表示,政府曾和國際大藥廠商討在香港設廠的可能性,仍在初步商討的階段。其實,前特首曾蔭權在2009年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六大優勢產業」中,就包括醫療和創新科技兩項。既然政府重視,那依賴高科技配套的疫苗生產,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直至2009年12月,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在會上詢問時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鑑於甲型流感肆虐,政府有否就疫苗生產推出過新技術措施或支援該等措施,未來又會否將疫苗業列為可發展的產業之一。當時周一嶽表示,政府一向積極推動生物科技(包括疫苗研發)的發展,如資助科研項目、通過科技園公司的「生物科技中心」提供用地和其他硬件配套設施、與內地互補優勢合作推動疫苗業發展。

袁國勇指出,香港需要有本地生產的疫苗。(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冬季流感】疫苗缺貨家長四出撲針 供應商:新批疫苗下周到港

香港蹉跎歲月 深圳一早「開檔」

當然最後大家都知道,政府繼續一貫地「講就天下無敵」,生產疫苗一事並沒有實質進展。至2015年初,由於再有大型流感疫情,導致過百人死亡,袁國勇再度開腔表示香港不應「乞求」外地疫苗,需要自行生產。結果政府又是一貫的議而不決,時至今日,香港還是未能在疫苗上自給自足。

諷刺的是,在香港就是否要設疫苗生產線而議而不決「無限loop」之際,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2007年當局與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簽訂協議,建立一座現代化疫苗生產廠房,生產流感疫苗,2014年已經投產。當地市政府亦通過技術支援、國際合作、提供資金人才等方式,推動產業發展。

其實疫苗生產確實有一定風險,始終技術和設施需求高、容錯度極低,疫苗又有時效性,未必能保證盈利。可是香港有足夠的研究流感病毒專家,產品品質也較有保證。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教授談兆麟2015年也表示,香港既應該也有條件建立疫苗廠,一般建廠需時7至8年,涉及3,500萬美元(約2.73億港元)左右,建成後自足之餘,甚至可以向大中華地區提供疫苗,單是一個廣東省人口已經過億,疫苗市場理應也不成問題。有一個說法是,政府官僚不敢貿貿然「落水」,科技企業要求政府補貼、特別是在批地上通融,更加「冇得傾」,結果多年來都沒有寸進。

數碼港被批評淪為地產項目。(資料圖片)

【流感奪命】兒童疫苗供應緊張 實測十診所九間無貨 市民摸門釘

數碼港變大笑話 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這亦是香港政府歷年的通病,對於一些大型、涉及改變產業模式的科技項目,往往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當年董建華政府銳意發展資訊科技,大刀闊斧推出數碼港,並在未經公開招標下,免地價直接交予李澤楷的盈科拓展。只可惜政府「眼高手低」,科技項目最終變成地產項目,成為政府發展科技產業的一大污點,也引來官商勾結的指控。

但更慘的是,現時政府連「眼高」都沒有了,沒有產業發展的想像,更遑論果斷地支援特定產業的發展。本地疫苗生產也很可能是「受害者」之一,產業一拖再拖,連本地需求都無法自行控制。至於政府到底是否因為數碼港事件「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變得趨於保守?相信只有當事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