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小組將研究康體設施遷至停用堆填區 可發展面積最大4.5公頃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土地專責供應小組將於周二(6日)開會,據消息指,屆時會討論將現時位於市區、或具改劃潛力的體育及康樂設施,遷置已關閉的堆填區。
據了解,有關會議將討論7個已修復堆填區,包括元朗牛潭尾、觀塘馬游塘西、將軍澳第一至三期等,可發展面積由少於1公頃至4.5公頃不等,惟這些土地能承受有限重量,無法興建大型構築物。

佐敦谷公園已發展為康樂設施。(康文署圖片)

根據環保署資料,全港共有13個已關閉的堆填區,署方自1997年至2006年間,於相關堆填區作復修工程,至今6個已修復的堆填區已發展為康樂設施,如佐敦谷公園等。

討論7個已修復堆填區

據悉,會議將討論7個已修復堆填區。當中面積最小的為屯門小冷水及觀塘馬游塘西,可發展平地少於1公頃;最大為屯門望后石谷,可發展平地面積達4.5公頃。

此外,消息指7個已修復堆填區的可載重量有限,全部只可建輕型構築物,甚至無法建大型構築物,有非牟利機構正就2個堆填區作活化建議。

消息指出,於7個已關閉的堆填區中,最大面積為屯門望后石谷,可發展平地面積達4.5公頃。(康文署圖片)

堆填區不容許作打椿

消息指,若要於已修復堆填區發展,需面對多種技術限制。由於堆填區下的廢物會作分解,故表面只能承受有限重量,並較易出現不平均沉降,故不容許作打椿工程,一般只適合作低密度發展,如社區康樂等。

此外,已修復堆填區缺乏行車通道,一般位於「綠化地帶」、「康樂」或「休憩用地」地帶。

遷置設施可行性不大  僅個別考慮

消息指,現時佔地3公頃或以上、由康文署管理的95個體育及康樂場地,正廣為公眾使用,且鄰近住宅及商業區,故遷置設施的可行性不大,否則會受公眾強烈反對。

然而,消息稱政府會就個別個案探討,如將屯門康樂體育中心遷置毋須發展的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