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患者看公院專科或要等2年半 醫生倡政府資助病人看私家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都市生活的壓力,相信每個香港人都略有體會,但有無想過你認識的10個人當中,就有至少1個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數據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早前的一項調查,香港執業精神醫生協會主席林智良引數據指出,社會對情緒病人仍存負面標籤,很多人即使有情緒問題都會諱疾忌醫。
林智良又指,公立醫院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數目只得200多位,而精神科新症數目有增無減。他建議當局考慮公私營合作措施,將公立醫院精神科候診的患者分流至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看診,令他們的病情盡早得以改善。醫院管理局資顯示,「穩定新症」病人最長要等2.58年才可看醫生。

林智良醫生指,港人對精神病仍存有誤解,令部分情緒病患者不願意求助於精神科醫生。(陳倩婷攝)

公院精神科專科醫生人數有篤數之嫌 

有情緒病的患者可以前往公立醫院或私人執業的專科醫生求診,全港現時有395名精神科專科醫生,醫管局早前公布2015/16年度,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有344位,林智良反駁指,公院精神科專科醫生實際上只有200多位,少於當局公布的人數,原因是政府將未完成精神科專科培訓的醫生計算在內。

200多對手,應付到多少病人?去年各區精神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由近1年至2年半不等,2016/17年積壓近5萬宗新症。林智良指,若患者被分類為非緊急個案,不排除在輪候期間會引發其他合併症,如焦慮可以引發抑鬱,患者亦可能在得不到治療下依賴藥物和酒精逃避問題。

清貧病人只有等政府醫生診治

公營醫療系統以外,病人亦可向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求診,林智良指,香港現時約有146位私家精神科專科醫生,即10位專科醫生中有近4位醫生是私人執業,但經濟上未能負擔的患者根本無能力向私家醫生求診,林醫生坦言:「做咗咁多年公院,見到好多病人根本無得揀,只有等。」

醫院管理局資顯示,緊急新症及半緊急新症可於一至五星期內獲得趁治,「穩定新症」則需等至少44個星期才可見醫生,最嚴重要等134星期,即是2.58年,恐怕小病都已變大病了。

建議政府資助患者看私家醫生

要解情緒病患者的燃眉之急,林智良建議政府可參考自2012年5月起展開的「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提供一筆資助予私家精神科醫生,讓公立醫院輪候中的非緊急第三類病人有能力看私家醫生。林醫生指,這個做法既可將公立醫院積壓的個案分流到私人市場,減輕公營醫療的負擔,同時令病人能及早得到診治,至於資助金額方面,林指目前業界持開放態度,最重要是踏出第一步商討資助的可行性。他又期望即將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將來可接受有精神病歷的市民投保。

周萬長建議情緒病患者家屬鼓勵患者求診,並盡量包容及體諒患者病發期間一些無法控制的情緒爆發。(陳倩婷攝)

女子自覺有情緒問題​  父母當壓力大

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主席周萬長分享患者個案,其中一名20多歲的女病人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問題,向父母表達求診意願,父母卻指她只是近期壓力大,叫女兒去看普通科醫生,患者輾轉下接觸到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並獲轉介到精神科求診。周萬長指出,病人的病識感(即認知自己患病的能力)高是好事,提醒家長不應因為害怕子女一旦到精神科求診,會因負面標籤備受歧視,而阻止子女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