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信胡亂放生恐危害生態 宗教團體:持素、植樹等可取代放生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今日(22日)是正月初七「人日」,也是善信們放生高峰期,以彰顯善心,漁販也把握商機,在碼頭提供生猛魚蝦蟹任君選擇作放生用途。
然而,簡單的宗教儀式過後,這些小生命能否自由自在生存下去成疑。
有宗教團體表示,放生只是表達「大慈大悲」精神的形式之一,善信可透過戒殺、環保、植樹、護林、素食、節約等行動及生活習慣取代,並提醒不應妄顧放生環境,令放生動物受苦,或導致原生態失衡。

有魚販指所出售的海產均適合用作放生,按善信預算提供各種選擇。(資料圖片 / 香港01記者攝)

善信希望藉「放生」為動物帶來自由,但不知道這些「善心」把這些小生命推上死路。《香港01》記者今早發現,當善信把魚放生至海上,碼頭附近的雀鳥即享用「美食」,令「放生」慘變「放死」。

佛聯會:從根本處免殺生亦是護生

除了放生外,善信能否以其他方式宣揚「大慈大悲」精神?香港佛教聯合會表示, 護生的理念不能與環境保護的理念相違背,人類持素、護林等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可從根本處去避免殺害生命,亦是護生的做法。

該會指,為免放生活動成為商人謀利的機會,而令動物因被補捉而受到更大的痛苦,善信應考慮動物會否於放生後無法生存或會否為本地生態帶來疾病或威脅,而善信也可透過戒殺、環保、植樹、護林、素食、節約等行動及生活習慣取代放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又提醒,佛教徒及市民如要參與放生活動,應注意動物來源及放生環境,不應妄顧放生的環境、條件等因素,令放生動物受苦,或導致原生態失衡。

愛協早前接收了不少懷疑有人放生、非本地原生物種的巴西龜。(愛協提供)

放生對生態及原生動物影響大

愛護動物協會發言人表示,以往常見的放生的動物是雀類,但禽流感爆發後,放生鳥類的活動減少,而兩棲及爬蟲類、淡水魚和海鮮成為受歡迎的放生動物,常見放生物種包括白鴿、沙巴龍躉、巴西龜、大閘蟹、瀨尿蝦及各種貝殼類海產。

愛協發言人指,從寵物及食物市場購買的動物不適合作放生用途,大部分動物不是原生品種,也有可能受傷或患病。由於非原生品種未必適應香港環境和氣候,牠們被釋放在非原生的環境,很多情況下牠們都難以生存,最終難逃死亡惡運。同時,牠們可能威脅原生動物的生存機會,把疾病及寄生蟲傳播到本地野生動物,破壞本土生態系統;原生物種被外來者淘汰,有絕種危機。

愛協發言人又表示,食物市場的動物主要來自人工繁殖場,不適應於野外生存,沒有野外求生及覓食的能力,且動物在運輸或售賣過程變得虛弱或患病,許多動物在被「放生」後很快死去。愛協提醒,若放生地點不正確,錯選不合適動物生存的棲息地,導致動物痛苦及死亡, 有可能觸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第169章),最高刑罰為監禁3年及罰款20萬元,也鼓勵市民以其他方法去慶祝重要的宗教節日或行善積德,例如素食、貢獻時間或資源予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