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政策分析】傳財爺派「利市」 覓「利市封」成頭痛問題

撰文:凌昕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在下周三(2月28日)公布,公眾關注的其中一個焦點,固然是政府會否如2011年般「現兜兜」派錢。雖然消息指,政府不會人人派錢,不過一些特定群體,例如長者、低收入人士等,卻可能收到「利市」,上限二千元。
講到派錢,相信不少人會FF收到錢後如何花,卻少有人想到如何派錢的問題。而根據2011年的慘痛教訓,派錢的方式很可能成為另一波爭議的源頭,關鍵是其行政成本和複雜程度相當驚人。情況就如政府要派「利市」,單是買「利市封」的成本已所費不菲。

政府不願派現金,或因不想重演曾俊華派錢的不愉快回憶。(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政圈風聲】預算案不全民派錢 傳向特定人士派利市 上限二千元

「派錢」行政問題複雜 市民高興公僕愁爆

政客口號式要求政府「派錢」可謂零成本,口水花幾多有幾多,更可搶fo搏見報,一旦「成功爭取」,更可第一時間領功,無本生利。不過講到如何派錢,卻不是政客靠三言兩語吹吹水就可成事,雖說澳門、台灣等早有派錢先例,但假如香港政府要派錢,實際上難跟外地做法,程序比想像中更麻煩、成本極高。

話說在2011年的預算案之後,時任財爺曾俊華未有公布退稅措施,改為向市民的強積金(MPF)戶口注資6,000元,惹來全成炮轟,一沉百踩之下連建制派也加入批曾。最終,曾經斷言拒絕「現兜兜」派錢的曾俊華也要跪低,宣布向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居民,每人派6,000元,亦即是所謂的「$6,000計劃」。雖然財爺開庫派錢全城哄動,不過一批負責此事的公務員卻哀號,因為他們遇上的大難題是:如何向610萬合資格市民派錢?

曾俊華當年在群情洶湧下讓步,直接派錢。(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財政預算案】傳向低收入人士派「利市」 基層家庭:食得新鮮啲

香港難照跟澳門方法 台灣派消費券方式惹保安問題

政府若要派錢,總不能派財爺搭直升機在空中撒鈔票。雖然當時有人說,澳門不是早有派錢經驗,香港照抄便可以?不過據了解,這個建議在研究之初便被「DQ」,因為根據澳門的派錢方法,絕大部分澳門市民是透過劃線支票收錢,郵寄地址則是以身分證的登記地址為准。不過香港對上一次大規模更換身分證,已是2003年,登記地址很可能已不適用,這亦意味若香港若以澳門的方法派錢,就會有成千上萬市民要先辦手續更新身分證的登記地址,當時澳門亦曾因這個問題引發混亂。加上澳門只有約六十萬,香港人口卻有七百多萬,意味一旦採澳門模式,混亂程度勢必更嚴重。

當時也有人提出,港府可參考台灣當局在2009年派消費券的經驗,只要憑身分證或印章等證明,到指定地點領取,便可即時把消費券當錢使。不過這個做法卻成為極大的保安隱患,因為每張消費券本身不記名、沒記認,惹來不法之徒垂涎。台灣在派發消費券的時候,便發生過不少匪徒趁民眾提取消費券後搶劫的罪案,台灣警方要投入額外人手資源防範,前線警員疲於奔命。於是,這個方法亦遭到否決。

崔世安上任後,延續派錢做法。(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預算案.政策分析】派錢欲斷難斷 澳門「止痛餅」上癮前車可鑑

經銀行向市民派錢 行政成本近億

結果,政府便決定透過本港主要銀行派錢,因為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有銀行戶口,銀行所掌握的市民資料隨時比政府還要多,而且把錢直接過戶亦可免卻保安疑慮。不過這個做法亦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銀行是做生意不是「開善堂」,憑甚麼要銀行幫政府辦事?

政府破天荒派錢是「大圍福利」,銀行界人士在公開場合固然是笑口噬噬地表示支持,聲言全力配合云云,但實則私底下卻對此嗤之以鼻,認為要動用銀行的人力物力、為此額外增加資源,加上要應付大量申領人潮逼爆銀行,根本是「阻住做生意」。

故銀行界最初提出,每處理一宗申請,就要政府向銀行支付20元手續費,以610萬人有資格申領計算,政府要付的手續費便高達1.22億元!幾經周旋談判,政府和銀行最終以75折成交,即是銀行處理每宗申請的手續費15元。而整個計劃埋單計數,政府共向逾600萬成功登記的市民,合共派錢近370億元,而公帑為派錢付出的行政成本達9,000多萬元,其中8,000多萬元是給銀行手續費。

派錢還是派糖好?(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政壇諸事町】胡官鬍鬚look現身 批預算案「派錢做咩?」

關愛基金向新來港人士派錢 程序更複雜成本更高

而除了$6,000計劃之外,由於當時社會有聲音指,該計劃只向永久居民派錢,對新來港人士不公平,於是政府亦透過關愛基金,向低收入新來港人士派錢,每人也是6,000元。由於涉及資料審查,而且關愛基金亦基於《私隱條例》等限制,不能隨意使用存於其他政府機構的個人資料,故涉及的行政工作,比$6,000計劃更複雜,成本亦更高。

據了解,最初關愛基金方面估算,按人頭計,派錢計劃涉及的人均行政成本高達364元,較$6,000計劃的行政費高二十多倍,引起社會嘩然。其後有關方面重新部署,人均成本也要近87元,時任關愛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羅致光當時解釋,由於核對的資料過程較$6,000計劃更複雜,亦要查核更多文件,如遇懷疑個案,更要主動約見申請者了解,關愛基金因而要額外聘請160人負責審批,導致行政成本高昂,派錢金額約13億元,行政成本就高達2千萬元。

畢馬威稅務合夥人梁愛麗(左)不建議派錢,指政府應將所得用作針對性措施和長期性規劃提升經濟措施。中間為劉麥嘉軒。(陳嘉碧攝)

延伸閱讀:會計師公會料政府盈餘1760億 惟不建議「派錢」

向基層、長者派利市 陳茂波如何解決行政難題?

其實,相對於所謂理財哲學、應使則使等原則問題,現實上的行政麻煩,可能亦是政府官員加抗拒再「現兜兜」派錢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以2011年的前車之鑑,財爺最初拒派錢就被指不識民間疾苦、回心轉意派錢又被批短視冇遠見;向MPF注資是明益基金經理、向銀行支付派錢的手續費又被指明益銀行、兩個派錢計劃合共花了近1.2億元公帑更是「洗腳唔抹腳」云云,既然不派錢會捱鬧、派錢又會捱鬧,倒不如不派錢還可減少政治、行政麻煩。

因此,今次傳出財爺陳茂波或在預算案中向基層、長者等派最多二千元利市,按理應該不會重蹈2011年的覆轍,反正如果要向長者、低收入人士等派利市,其實尚有不少更有效率、成本亦更低的渠道可作為「利是封」,例如透過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津貼等的現行機制,額外派利市,至於具體的做法如何,請繼續留意《香港01》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