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證微膠粒礙海洋頑強生物生長 學者籲港人「走塑」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微塑膠存在於很多美容或家用產品中,對海洋生態影響極大。
香港科技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微塑膠流入海洋後,即使是船螺等海洋無脊椎的頑強物種,其再生能力和生長速度,也會因誤食或吸收而減低;而海水中微塑膠濃度愈高,對物種及生態平衡破壞將愈嚴重。
本港海域的微塑膠濃度雖然較低,目前對有關物種的影響不大,惟研究人員警告,如本港使用含微塑膠的產品愈來愈多,將為海洋及人類福祉帶來不可逆轉的禍害,呼籲市民避免使用含微膠粒的產品。

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右一)率領研究團隊,研究微塑膠對多毛蟲及船螺的影響。(科大提供)
研究證實,若海水中含有高濃度微塑膠,多毛蟲尾部的再生速率會顯着減慢。(科大圖片)

常被用作魚餌、俗稱「沙蟲」的多毛蟲具再生能力。惟科大生命科學部日前發現,若海水中含有高濃度微塑膠,多毛蟲尾部的再生速率將受影響並由30%顯著下降至12%,相差多達一倍,或影響其他海洋生物存活。

團隊同時研究來自美國加州的入侵性船螺,儘管這品種生物的抗污染能力頗強,惟牠們的幼體一旦在含高濃度微塑膠環境下成長,即使之後微塑膠從周遭環境消失,也會影響其成長,體積會較正常個體縮小三成,反映微塑膠對海洋生物影響是不可逆轉。

研究又發現,若船螺幼體在含高濃度微膠粒的環境下成長,尺寸將大幅縮小。(科大提供)

領導研究的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指,微塑膠不單對鮑魚、生蠔等高檔次可食用海洋生物帶來負面影響,亦會破壞多毛蟲、船螺等頑強物種生長,可見微塑膠禍害甚廣。她又強調,相比其他地區,本港水域微塑膠濃度雖然較低,微塑膠對船螺的生理沒影響。但她呼籲,為了保育本港海洋生態,港人應減少使用含微塑膠的美容及個人清潔產品,以及會降解成微膠粒的吸管、膠樽等即棄塑料,並大力宣揚「走塑」訊息,以免海洋生態受到無可挽回破壞,影響人類福祉。

截至2016年,全球估計有15至51萬億顆微塑膠流入海洋,單是香港每日有超過94億顆微塑膠排放至沿岸水域。加拿大、英國等地政府近年已禁用微塑膠,但仍有很多發展國家如德國、日本等還未有立法禁止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