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魚翅入口量十年間大跌五成 WWF促各界保護鯊魚回復海洋健康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香港是全球最大魚翅貿易城市,但隨著市民保育意識抬頭,本港魚翅入口量在10年間大減逾五成,魚翅轉口量同樣錄得七成五跌幅,留港魚翅量也減少兩成二。
但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現,有出口商取巧用字,在貨單上以科學學名取代「shark fin(魚翅)」名稱,令船公司不以為然,促請政府加強與魚翅出口國溝通,打擊非法野生物貿易。

曾翠芝(中)認為,本港魚翅貿易入口及轉口量大幅減少令人鼓舞,但港府仍需加大打擊力度。(勞敏儀攝)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本港魚翅產品入口量,由2007年10,210噸下降至去年的4,979噸,跌幅達51%;而魚翅產品轉口量也由2007年的5,683噸下降至1,434噸,跌幅達75%。

WWF指,2014年起有9個具商業價值的鯊魚品種被納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受監管,有助減少這些品種的國際商業貿易,加上中國魚翅市場正在收縮,是本港魚翅轉口量下跌因素之一。 不過目前全球四分之一鯊魚及相關品種正面臨絕種威脅,但在465個已知鯊魚品種中,只有12個品種的國際貿易受監管。

本港每年處理全球約4成魚翅貿易,WWF高級項目主任(可持續發展 - 海洋)曾翠芝認為,本港魚翅貿易入口及轉口量大幅減少令人鼓舞,但仍發現有外國魚翅出口商取巧用字,在貨單上以科學學名取代「shark fin(魚翅)」名稱,令船公司轉口受管制魚翅也懵然不知,又發現已禁止魚翅出口的印度,本港近年仍有來自印度的魚翅進口,懷疑屬非法貿易。

她又指,非法入口受管制魚翅應屬嚴重罪行,執法部門應加強調查及執法,然而海關雖在2014至2017年檢獲受管制魚翅產品個案,合共23宗,但海關全部以未有足夠證據為由,未提出檢控,望港府與出口國加強打擊。

由於全球四分之一鯊魚及相關品種正面臨絕種威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制定《禁運魚翅政策實施指引》,當中載有魚翅付貨人或收貨人名單、魚翅貿易熱點及取巧用字,讓船公司識別,也促請所有船公司制定禁運魚翅政策,政府加強打擊非法野生物貿易,而市民、餐飲業及企業應繼續向魚翅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