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究社:723公頃未納發展計劃  僅發展三分一可建8.4萬單位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本土研究社今日發布《合棕連橫:新界棕土發展潛力研究》,研究散落新界約1,200公頃棕地,當中732公頃被政府忽略,他們估計,只要善用3分之1的棕地,已可提供8.4萬伙鄉村式公屋,質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故意貶低棕地的發展潛力。
團體又倡議「三分棕土」政策,兼顧棕土在環境修復及提供房屋單位供應的潛力。

本土研究社發布《合棕連橫:新界棕土發展潛力研究》,研究成員楊夏至(右)批評,政府未有貫徹民間要求「棕土優先」的訴求,質疑是刻意貶低棕土的發展潛力。(黃靜薇攝)

本土研究社利用半年時間,透過地圖工具及團體2015年編製的棕土地圖,將距離不多於20米範圍內的棕地為一組合併,視為一幅「相類棕土群」。研究發現,2017年全新界共有94幅2公頃或以上的新界棕土,總面積約1172公頃,有26幅的棕土群大於10公頃,反映棕土並非零落離散。 

首20幅面積最大的棕土群,總面積達790公頃,當中有13幅未有具體發展及時間表,涉地約391公頃,主要分布在新界西,其中最大面積位於橫台山,達71公頃;其次為70公頃的坪輋以及38公頃的龍鼓灘。 

新界不少棕地現淪為發展電子廢料回收場和貨櫃場。(資料圖片)

研究成員楊夏至補充,雖然13幅棕土群中,部分已納入新界北發展計劃,惟計劃最快2030年後才發展,批評政府未有貫徹民間要求「棕土優先」的訴求,質疑是刻意貶低棕土的發展潛力,誤導公眾以為無地可用,繼而認同填海或開發綠化地等具破壞性的土地選項。 

本土研究社採用「地塊分析」,將距離不多於20米的棕土合併為同類棕土群。(本土研究社提供)

料可建逾8萬伙 一半可用作鄉村式公屋 

研究指出,現時未被政府納入、面積2公頃或以上的棕土,面積達723公頃,假設三分一的棕土可用作興建低至中密度鄉村式公屋,根據規劃署的標準,初步估算可興建約8.4萬伙,容納23.5萬人。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研究有7幅土地達30公頃或以上,相信可做到如橫洲的發展規模,「數字差唔多等於官方公布的劏房戶,可以解決現時香港的房屋問題。」他補充,過去港島及離島如梅窩等部份居屋屋苑,屬於等低密度住宅,平均佔地僅1.6公頃,故毋須將市區發展密度套入新界鄉郊。 

本土研究社促請政府應訂定「先棕後綠」的發展原則、全面審視發展區內外的棕土發展潛力,並以「三分棕土」的方式處理棕地,包括將棕土原有的生態環境復原;將面積較大的棕土發展公屋及鄉村式公屋。 

政府初步評估約540公頃具發展潛力的棕地。(資料圖片)

政府料只有540公頃棕地具發展潛力

根據發展局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的文件,規劃署委聘顧問展開調查,估計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集中於新界北及西北,如洪水橋、橫洲、元朗南、及打鼓嶺等地區。

政府當時表明靠棕地解決土地問題並非切實可行,因大部分棕地由私人擁有,土地多呈不規則形狀及面積較小,預計只有540公頃的棕地可納入新發展區作綜合發展,其中以新界北發展區的面積最大,720公頃的總發展面積,棕地佔約3成,合共約200公頃;其次為洪水橋,涉及棕地約190公頃。

未納入政府發展計劃、面積多於2公頃的棕土遍布全新界,黃圈部分。(本土研究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