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僅兩區無急症室 數據揭黃大仙區送去伊利沙伯醫院要50分鐘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全港18區只剩九龍城和黃大仙區兩個區議會範圍內,沒有急症醫院,雖然醫院管理局計劃重建黃大仙區內的聖母醫院,但無意加設急症室,又指規該院提供非急症服務。
有當區區議員不滿局方規劃,指現時救護車要跨區送急症病人到其他地區的急症室求醫,擔憂延誤緊急救援。食物及衞生局提交的數據亦指,急症病人由黃大仙區轉至伊利沙伯醫院,平均達50分鐘左右。有區議員亦指,即使短期內區內無新急症室,亦應將聖母醫院的普通科門診延至24小時,方便居民求醫亦有助分流非緊急的病人,減輕鄰區急症室壓力。

醫院管理局計劃重建黃大仙區聖母醫院,但局方無計劃在該院加設急症室,解釋指規劃了該院提供非急症服務。(資料圖片)

全港共有18間公立醫院提供急症室服務,但並不是平均分布在全港18區,其中九龍城區和黃大仙區都沒有急症醫院,最近的急症室要到油麻地廣華醫院、京士柏的伊利沙伯醫院或觀塘區的聯合醫院急症室,黃大仙區內的黃大仙醫院和聖母醫院只提供非緊急服務的復康醫院。

聖母醫院重建計劃未加設急症室服務

雖然醫院管理局已提交2,000億元的10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重建九龍中醫院聯網的聖母醫院,但並未包括加設急症室服務,食物及衞生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解釋,聖母醫院主要提供日間和非急症院服務,日後當區急症服務將由廣華醫院和2024年落成的啟德發展區的新醫院提供。聖母醫院重建後,普通科門診由現時至晚上10時延長至午夜12時,料每年增加2萬人次普通科門診名額。

柯創盛批評,食衞局未有回應當區居民急切需要急症室服務的強烈醫療需求。(資料圖片)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批評,現時在彩虹邨附近召喚救護車的病人會送往聯合醫院、橫頭磡附近的病人會送往伊院、黃大仙其他地區的病人則送往廣華,車程相對遠,質疑要急症病人跨區求醫延誤救治時間,促請局方考慮在黃大仙區加設急症室服務。

85%黃大仙區急症送往伊利沙伯醫院

翻查2016年食物及衞生局回答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提供的數據,黃大仙區緊急救護服務,由接獲召喚至救護車抵達現場的平均時間是7.8至7.9分鐘,但如果計劃由接獲召喚至救護車抵達醫院急症室的平均時間,就達49.6分鐘至51.4分鐘。當中50分鐘去哪兒了?同一份文件指出,每年接獲的2.5萬宗黃大仙區召喚救護車而送院個案中,約85%都是送往伊利沙伯醫院。

民主黨黃大仙區議員胡志健批評,將聖母醫院定位為只做非緊急服務是不恰當的,聖母醫院亦應肩起為當區居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責任。(受訪者提供)

民主黨黃大仙區議員胡志健指出,將聖母醫院定位為只做非緊急服務是不恰當的,緊急服務不應只落在6年後落成的啟德醫院,聖母醫院亦應肩起為當區居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責任。

胡志健續指,黃大仙長者深夜不適,例如心跳加速和頭暈時亦無法在住所附近求醫,唯有召喚救護車到鄰區急症室,但往往會被分流為第四、第五類病人,動輒等7、8個小時,最後也是安排長者回到黃大仙聖母醫院覆診。胡志健批評現時做法麻煩長者舟車勞頓和等候,同時因缺乏地區門診將所有病症逼到急症室。

黃大仙區老齡人口8年增40% 將超過10萬人

2016年黃大仙區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有7.33萬人,醫管局預料到2024年會升至10.2萬人,增幅達40%。胡志健指,黃大仙是其中一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區,醫療需要日益增加,認為即使聖母醫院在現時土地限制下無法建設新急症室,局方亦應在發展第2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時,重建黃大仙醫院並同時增加急症室服務。胡志健又說,即使短期內區內無新急症室,亦應將聖母醫院的普通科門診延至24小時,方便居民求醫亦有助分流非緊急的病人,減輕鄰區急症室壓力。

聖母醫院將進行重建。(資料圖片)

醫管局表示,聖母醫院的定位是一所非緊急和提供日間醫療為主的醫院,重建計劃將強化其日間醫療服務的設施,以滿足區內居民的需要,又指九龍中醫院聯網的廣華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以及九龍東醫院聯網的基督教聯合醫院,已可照顧區內對急症服務的需求。

醫管局又稱,在聖母醫院重建後,若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的急症室服務尚未啟用,醫管局會按服務需求,推出先導計劃,延長聖母醫院家庭醫學診所夜間門診服務時間至午夜12時,直至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的急症室服務開展前,為區內居民提供服務。

聖母醫院重建示意圖。(立法會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