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失誤】聯合醫院插穿少女動脈 專家指不涉疏忽 院方致歉

撰文:朱韻斐 陳倩婷
出版:更新:

夢想成為護士的16歲少女,在聯合醫院接受導管手術期間,疑因聯合醫院錯誤插穿動脈致腦中風,喪失主要活動能力。聯合醫院今日(30日)公布專家報告。聯合醫院行政總監譚錦添形容,病人陳小姐在住院期間出現罕見的併發症,他向病人及家人就事件引起的傷痛深表歉意。
院方請來第三方專家、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副主席蘇景桓指事件罕見,相信女童出現中風與放置導管程序有關係,但他強調手術過程合符標準,無涉及人為疏忽。院方形容「即使做了呢啲措施亦有機會出現併發症」。而涉事醫生已有20年經驗,蘇景桓形容其「放置導管的經驗是毋容置疑」。

少女現時已清醒,惟半邊身仍不能動彈。(家屬提供圖片)

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副主席、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部門主管蘇景桓交代事件時稱,當時聯合醫院負責的醫生為病人放置針芯至頸靜脈之前、過程期間均有以超聲波協助,確保針芯已進入靜脈,沒有錯插頸動脈,其後需要再放置金屬引導線、導管、血管擴大器等儀器,有可能此時刺穿下方的鎖骨下動脈,不在超聲波所能監察的範圍。蘇景桓指,刺穿動脈風險非常罕見、少於1%,又指該醫生進行整項手術的做法合乎標準,無涉及人為疏忽。

醫學文獻未有同類併發症記錄

蘇景桓解釋,在一般情況下,若鎖骨下動脈有血塊積聚,血液一般會向下流向手部,但今次個案中血液往上流至腦部,他形容情況罕見,翻查文獻也找不到有同類記錄,未能解釋原因,但從血管損傷位置和時間看來,相信病人中風與放置導管程序有關係。

左起:聯合醫院行政總監譚錦添、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副主席蘇景桓、聯合醫院副行政總監李啟明。(朱韻斐攝)

發現導管插入情況不理想後,聯合醫院醫護為病人進行首次X光檢查時,未能發現病人鎖骨下動脈有損傷,轉送到伊利沙伯醫院第二次檢查時才發現。蘇景桓重看X光片時的確看到病人鎖骨動脈不平坦,顯示該處有可能曾經受傷,強調自己也需要在電腦使用影像重組技術才看得到,又強調無論是靜脈還是動脈出血,聯合醫院醫護即時將病人轉到有心胸肺外科的伊利沙伯醫院是合適做法。

他指文獻資料指,插導管而出現中風的情況,一般是頸大動脈刺傷所致。而病人做過的三次血管造影掃描,均未有顯示頸大動脈受損的情況。

不能提供溶栓治療 與錯過察覺中風一事無關

當時醫護是否錯過察覺病人中風的跡象?蘇景桓同意,當病人鎮靜劑藥力慢慢消失、血壓又恢復正常,意識應該慢慢恢復,但早期很難分辨意識是否受鎮靜劑影響,隨4、5小時過去病人仍不清醒應該要有警覺是否中風、休克或其他情況。蘇景桓指,不能向病人提供溶栓治療是因為病人有較高的出血風險,而不是因為發現中風的時間問題。

蘇景桓曾向負責醫生查詢,對方在放置頸靜脈導管手術前有向女童家人解釋手術屬低風險,其餘風險包括出血、血管受損及死亡,但醫生無提及可能導致中風。蘇景桓引述當時醫生跟家屬指步驟安全,深切治療部經常會做這程序,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不高。

蘇景桓引述調查報告3點建議指,醫院日後為病人放置導管時,應該要解釋得更清楚,包括併發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不應以「高風險」或「低風險」等籠統字眼帶過;醫院並應提醒前線醫護人員放置靜脈導管後,有可能出現中風徴狀;當出現併發症後,醫院亦要加強與家人溝通和支持他們。

院方稱即使做盡預防措施亦有機會出現併發症

被問到涉事的醫生會否需要人事處理或再培訓,聯合醫院副行政總監李啟明指,當時醫生提供的治療是適當的,沒有涉及人為疏忽。蘇景桓指,經驗較少的醫生在放置導管時刺傷動脈的機會較高,但事件中的醫生在兒科深切治療部工作超過20年,形容他放置導管的經驗是毋容置疑。對於未來可以怎樣預防不幸事件出現,李啟明指外國有用的預防方法聯合醫院已經用了,說「即使做了呢啲措施亦有機會出現併發症。」

家屬斥涉三大失誤

16歲少女於2017年10月因頭痛、頸痛及右半身無力到聯合醫院急症室求醫,同日入住深切治療部,經檢查後,確診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聯合醫院醫生於11月16日為女事主進行中央靜脈導管置入手術,事主手術期間出現休克,檢查後出現血胸,因聯合醫院未有心胸外科,轉到伊利沙伯醫院接受治療。事主確診右腦大範圍缺血性中風,並發現事主接受中央靜脈導管置入手術被刺穿動脈。

少女的23歲哥哥陳先生早前接受訪問直指,聯合醫院涉三大失誤,第一是聯合醫院插錯動脈,導致妹妹胸腔積血。第二是醫生發覺病人有出血,為她照X光,只說是靜脈出血,未察覺其動脈遭插穿。第三是聯合醫護人員無警覺病人中風。

少女接受治療的事件經過(香港01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