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建議加強師訓防學生自殺 教師:教書忙到無時間關心學生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今日(22日)向政府提交中期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為老師提供培訓。
有前線教師批評,報告不切實際,「連書都教唔切,看不出會有時間作精神健康教育」。

追趕課業,令師生都感到疲於奔命,為人師表,也未必有足夠時間關心學生。(余俊亮攝)

過去3年本港至少有34宗學生自殺個案,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一次公開發言時,叫老師「加把勁」、惹來業界批評。葉老師(化名)坦言,被繁忙的教學工作壓得「連了解學生的時間也沒有」,即使教育局提供講座、專業培訓等給老師也沒用,因為根本無法實行。

「現在教書也教不切 ,我真的看不出哪兒有空間去做精神健康教育,最可能就是利用周會的時間,每次一至兩小時相信幫助不大。」葉老師看過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中期報告後,認為建議加強師訓的做法不切實際。她又指,報告建議簡化學校申請優質教育基金作精神健康教育用途,但她指出當中仍涉及許多行政工作,一般而言如非必要學校不會申請。

學生成績突倒退 悶悶不樂

反應如此大,原來亦源自葉老師親身經歷,曾錯失了解學生問題的關鍵時刻。

葉老師曾教導一名學生,讀中四時成績處於中游,但升上中五後就跌至最尾十名,葉當時留意到同學上課不如以往積極,一面悶悶不樂,於是主動關心,「他只是口頭說『記唔入腦』,我問過幾次,都只是這樣回答。」事情就此不了了之,但同學成績一直沒甚起色。

閱讀紀錄留線索

葉老師一直找不出學生失去學習動機的原因,直到學生中六離校備戰文憑試,老師才在學生的閱讀紀錄中找到一絲線索:「他看了一本關於男女關係的書,感想中以自己的父母經常吵架做例子,反思到底一紙婚書是不是永久。我追看功課的繳交時間,正正是他成績下跌的時期,那時才知道原來是家庭問題影響了他。」

該疊閱讀紀錄一直壓著沒改,是因為平日有更多更功課、試題要趕著批改,葉老師說:「文憑試的考核制度一改再改,老師和學生要不停適應,花了我們許多時間。」

老師每天的工作,有多少花在和學生溝通上?(余俊亮攝)

悔恨令學生孤單承受

當時文憑試未正式開考,同學不時回校、將額外做的舊試題交給老師審批。葉老師選擇了低調表達關心,在發回該同學的舊試題中夾上一封信,作遲來了的慰問。同學其後在電郵中回覆她,指家中的事「settle了」,葉老師坦言:「我不知道『settle』的意思是什麼,也沒有再追問,但如果我早一點知道此事,我未必一定幫到他,但最少可以了解他,讓他沒那麼孤單,讓他的情緒好過一點,得到更多的支援。」

「老師,有無時間傾幾句?」

然而葉老師深深明白,想了解學生的需要,首要是時間,其次也是時間。第一個時間,是指要學生願意向老師傾訴學業以外的問題,老師先要靜候一些時間,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一班有約30多人,兩個班主任,即使一人半班,一個月都大概只能和學生傾一次。快則都要一個學期,學生才可以和你傾心事,比較慢熱的,可能要到學年完結才可以。」

第二個時間,是指老師實際有沒有傾談的時間,回看葉老師上學年的教學時間表(見圖表),每個星期只有一天、她有時間在下課後跟學生詳談,「有時候情況更壞,時間更少。」

葉老師一星期有27節課,稍為空白的時間印象中都花在工作上,每天也是入黑才回家。

葉老師深知,學業是師生關係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可惜現實中,下課後的時間往往花在改簿、開會,有時要集體備課。時間表上的小息、午膳時段雖然有面見學生,但其實「都是問書和追功課,一些比較頑皮的學生要捉住佢,當面補做功課。」談心者實在罕有。

葉老師明白課程內容相當重要,但仍然期望教育局可以調整師生比例,讓她好好照顧每名學生。

教育局指一直重視改善教師的工作量,近年已增撥資源和推出多項措施,精簡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和簡化行政程序,並給予學校更大彈性,讓學校可以靈活運用資源,增聘人手或外購服務,以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局方又指會適時檢視現有措施,並視乎實際需要、現有資源及其優次,繼續改善教師的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