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用舊領帶縫出新手袋 一針一線重拾歡笑與寄托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不少居於劏房、公屋的基層媽媽,為了照顧年幼子女,只能留守家中打點一切。有社企鼓勵婦女活用一對巧手,利用男士棄用的舊領帶,縫製出獨一無二的手工袋出售。曾於20年前喪夫的媽媽坦言,一針一線的縫製過程,令她重拾歡笑和寄托;亦有生活拮据的單親媽媽,儘管家中連一架衣車都難以容納,也希望用雙手改善年幼兒子的生活。

陳鳳仙雖然年屆60歲,但仍然孜孜不倦學習手作。(李澤彤攝)

令無用嘅嘢有返意義

20年前,陳鳳仙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她深受打擊患上抑鬱,甚至曾一度住進精神病院。但一對子女令陳鳳仙決定積極面對人生,重拾昔日裁縫的興趣,更用丈夫遺下來的衣車,編織起百家布、牛仔袋等物品,「我最喜歡最別人覺得無用嘅嘢重用,令佢變得有返意義。」

她近日再用巧手,縫製精緻的手袋,得意地指出以透明線縫製出一個大棚,存相當難度。她指,手作宛如為她開展另一個生命,甚至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墟市擺檔出售。

陳鳳仙形容一個手袋是一個藝術品,她用透明線去縫製出一個大棚,亦有不少難度。(李澤彤攝)
杜開雲希望可早日上公屋,改善生活環境。(李澤彤攝)

單親媽媽居百呎劏房 衣車幾乎放唔落

單親媽媽杜開雲與5歲的兒子居住於約100呎的深水埗劏房,她每月只能領取綜緩過活,惟租金高達4500元,每月只得約2000元的生活費。她說,透過手作可重拾在內地車衣廠工作時的經驗,用雙手去賺取微薄的收入,幫補家計。

她透露已等候公屋3年多,一直未能上樓,數年間不斷在板間房、劏房間流連,慘被業主逼遷、漏水發霉等問題困擾,現時居住在100呎的單位,只能在細細的桌子上放置衣車工作,心裡只能微盼有日能上公屋改善環境,「等到有啲絕望,希望可以快啲有公屋,個環境好啲。」

李月琴希望可以多些手作,賺錢供養女兒入讀大學。(李澤彤攝)

靠陽光縫紉  製作與女兒回憶的手袋

李月琴約30年前來港,當時她在荔枝角的工廠做車衣女工,當工廠逐漸北移後,她亦只能轉型作包裝,她坦言由於家中的光線不足,每次她也會到公園縫製手袋,炎夏或雨天便會躲進體育館,而她製作的手袋,一針一線也是人手縫起,堅持不靠車衣,巧製出印著電車圖案的手袋,對她而言亦別具意義,「咁耐以嚟都係同女女搭過兩次叮叮,係我哋嘅回憶。」

社企愛連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舉辦基層婦女手作及侷住展覽「Tie.Jorney.她」。(李澤彤攝)

社企愛連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舉辦基層婦女手作及侷住展覽「Tie.Jorney.她」,展出相片及基層媽媽的手作手袋,一眾基層婦女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利用男士捐贈的二手領帶等布料, 設計成以香港交通工具如電車、小輪等主題的手袋和皮革產品。

社企愛連心創辦人梁倩亙透露,香港有很多婦女因照顧家庭而未能工作,希望可藉著開辦手袋、皮革班,向男士收集不用的領帶,鼓勵婦女製作手工品出售,「希望可以釋放正能量,佢哋未開始做嘅時候,都覺得自己係做唔到。」計劃開始約3年後,今天回到深水埗區辦展覽,希望藉著展出手作,令她們的家人有機會了解。

展覽的主禮嘉賓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表示,計劃實踐官商民合作的理念,他解釋政府作為推動者,要考慮的事較多,所以行動力可能較慢,故需要依靠民間團體率先試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就指,香港仍然有很多婦女活在貧窮線下,將自己貢獻給家庭,希望藉著計劃釋放婦女勞動力。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