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撐創科】中大農業實驗室獲國家百萬撥款 冀大豆研究攻全球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日前宣布,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日後可向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直接申請項目經費,實現「科研資金過河」。
香港中文大學共有5所獲內地科學技術部批准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當中2008年成立的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獲得內地當局撥款100萬元人民幣,專注研究植物激素、植物的基礎環境適應研究,相關資金將可以用作聘請科研人員、購買消耗品及器材等。
實驗室主任林漢明形容,將來在內地的大額科研經費支持下,預計實驗室的大豆研究能走向世界。他笑稱,過往在香港申請科研資金時,均是用英文填表,惟申請內地科研資金則需要用中文:「我同團隊成員講,要學好中文先得。」

中大校長段崇智(右一)參觀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盧翊銘攝)

去年,24名在香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反映香港和內地在科研合作上面對的問題。習近平回信指,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直接支持香港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並在試點基礎上,對國家科技計劃直接資助港澳。

內地科研資金「過河」 中大五實驗室受惠

受惠的本港科研機構,包括中文大學共有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是華南腫瘤學實驗室、農業生物科技實驗室、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實驗室及消化疾病研究實驗室。

其中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的農業生物科技實驗室,成立於2008年,主要研究包括水稻品質及產量改良、植物細胞研究、大豆研究等等,過去5年共牽頭進行93個研究項目、發表446篇論文。實驗室主任林漢明表示,內地科研資金「過河」為香港科研界帶來很大鼓舞,過往實驗室都是透過深圳方面申請內地的科研資金,但部分研究程序按規定需在深圳進行,因此他「每個禮拜都要去幾次深圳返工。」林漢明形容,在新政策下可省卻麻煩,實驗實將來亦能承擔更多大型項目。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盧翊銘攝)

大豆研究在甘肅廣泛應用 希望能推向國際

農業生物科技實驗室透過基因篩選研發的3項大豆品種,目前已獲內地當局批准,提供予甘肅省的農民廣泛應用。林漢明形容,類似大豆研究並非只能應用於內地,將來希望能將研究推向國際。

至於內地方面批出的100萬元科研資金,林漢明指該筆資金已到手,將會進行植物激素、植物的基礎環境適應等研究,預計主要用作聘請科研人員、購買耗品及器材等等:「100萬係內地嚟講,規模唔算大。」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內地當局撥款100萬元人民幣。(盧翊銘攝)

兩地資金互不衝突 向內地申請要「學好中文先得」

林漢明又形容,內地科研資金與本港研資局(RGC)的資金互不衝突,科研人員將來可透過不同渠道申請,但內地當局與研資局一樣,在可申請的資金金額方面設有上限。他舉例指,透過申請本港研資局的優配研究金(GRF),以每個研究項目計,3年間最多可獲120萬港元;若申請內地科研資金,同樣是以項目形式批予香港的實驗室,惟預計將來每個項目可獲的資金會以數百萬元為單位。

被問及在申請內地資金會否碰上困難時,林漢明笑稱,過往在香港申請科研資金時,均是用英文填表、詳列研究內容,但申請內地科研資金時,則需要用中文填表,以及需要適應內地方面的格式,「我同團隊成員講,要學好中文先得。」

對於「科研資金過河」,中大校長段崇智形容消息令人興奮,認為是香港科研獲得肯定和支持。他表示,日後大學所獲的資金不一定有很大增長,但相信能「造大個餅」;而獲得內地資金後,相信對大學科研的支援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