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9】傘後晚會人數連跌3年 歷年晚會人數多寡取決政治事件

撰文:林炳坤
出版:更新:

六四事件步入29周年,支聯會一如既往在維園舉辦燭光晚會。
近年參加晚會人數逐漸減少,有意見認為是因佔領運動後本土意識的抬頭令不少人對晚會爭取中國民主等主題不感興趣。
自回歸以來,歷年晚會人數增減,某程度上取決於當時的政治及社會事件。以2010年晚會為例,大會稱有多達20萬人參與,或因當年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被判處入獄服刑。

去年晚會僅11萬人參與

一年一度的維園晚會將於周一(4日)舉行,惟有不少意見均擔心今年參與人數會否進一步下跌。因以去年晚會為例,大會公布僅有11萬人(警方稱1.8萬人)參加,是自09年以來最少。

 

2017年維園六四晚會:

+4

2014至2015:六四晚會態度天與地

雨傘運動後首次舉行的六四晚會參與人數明顯下跌。(維基百科圖片)

傘後首次晚會人數急跌25%

事實上參加晚會人數逐漸減少,已連跌3年。2015年晚會為2014年雨傘運動後首次晚會,據大會公布有13.5萬人出席,較前一年減少25%。人數急跌,原因之一在於越來越多批評指晚會「行禮如儀」、「為做而做」,更有大學學生會集體缺席。

至於2014年則反因適逢六四25周年,加上當時港府展開新一輪政改諮詢,社會對民主政制的關注增加,當年參加晚會人數相應增至18萬人(大會數字),警方數字為9.95萬,是回歸後第二高。

2009至2011:晚會人數高峰

歷年維園晚會中,以2009至2011年的參與度最熱烈。支聯會公布3年分別都有15萬人參與,另有5萬人未能進場。

時任特首曾蔭權當年六四前發表惹火言論。(資料圖片)

曾蔭權「代表香港人」爭議言論惹火

2009年是六四20周年,「逢五逢十」效應,加上當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在六四前夕發表爭議言論,指六四事件後國家發展成就驕人,為港帶來繁榮穩定,更稱其意見「代表香港人整體的意見」。言論引起泛民激烈迴響,亦成為催谷參與晚會人數的因素之一。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於7月13日去世,終年61歲。(路透社)

劉曉波入獄助谷參與人數

至2010年,維園依舊燭光如海,主要催化劑是《零八憲章》起草人、及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已故內地作家劉曉波當年六四前被判入獄服刑。劉曉波09年被捕,及後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成立,10年初上訴遭駁回,同年5月開始服刑,並獲提名角逐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相信連串事件令更多人出席晚會。

大批市民及海外人士悼念司徒華逝世。(維基百科圖片)

2011年初,民主派及支聯會元老司徒華病逝。作為一直推動平反六四的核心及資深政壇人物,司徒華的逝世引發大規模悼念活動,但有部分海外民運人士要求來港悼念司徒華被拒。他逝世後的首次六四晚會仍有大批市民出席。

何俊仁指會尊重學生拒絕出席晚會的決定。(資料圖片)

何俊仁:冀青年人秉承人道精神參與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早前受訪時回應今年八大學生會拒絕出席晚會,指會尊重學生決定。但他強調出席維園晚會並不單是某一代人的責任,也非只屬於港人,而是任何支持和平、自由和民主的人,他亦期望青年人都可以秉承人道和文明精神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