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本土味道」不敵北方貨 荔枝園東主遺願冀更多人欣賞桂味香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炎炎夏日,又到荔枝收成時。元朗大棠是不少果園的集中地,在一條隱蔽村落間,潘氏夫婦勞碌大半生開荒、耕田、種樹,成就今天一棵棵茂盛的荔枝、龍眼樹。適逢今年氣候佳荔枝豐收大造,惟主理的潘爸爸卻未能親眼看見果實成熟,去年底已因病離世,遺下一個5萬平方呎的果園及花光半生心血栽種的過百棵果樹。
面對市面上「內地產」的荔枝競爭,本地貨在價格上難有優勢,潘氏子女不忍父親心血浪費,冀以果園開放日與民同樂、扭轉劣勢:「爸爸好喜歡多人欣賞到他的努力,而本港的桂味荔枝是帶有桂花香,酸中帶甜,肉質厚實,與國內大不相同,希望有更多人欣賞本土味道。」

今年天氣甚佳,荔枝大造豐收。(盧翊銘攝)

在前往大棠的路上,不難見到兩旁掛有大大小小的有機農場、果園廣告,而在大棠村的附近,一條幽幽小徑通向種有多棵果樹的農地,枝頭掛滿紅通通的荔枝,遠看已極為顯眼。這個「潘媽媽果園」佔地逾5萬平方呎,近70棵荔枝樹及逾60棵龍眼樹,是一個又一個辛酸故事。

潘熙夫婦早於70年代從廣東增城來港生活,1988年起在大棠租地,從此展開耕田種菜的生活。初時他們種枸杞菜,男主力下田打理農地,女負責街市擺檔出售。至2003年經歷過沙士,二人有感蔬菜收成、銷售壓力劇增,加上年紀增長,潘爸爸開始栽種荔枝樹。

潘媽媽自豪道,自幼在鄉下經常爬樹,故在荔枝收成時,總會負責剪下樹頂的荔枝。(盧翊銘攝)

去年底急病離世 子女才知荔枝樹規模之大

潘氏雖然育有4名子女,但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的潘素芬說,果園向來由父母打理,並養活一家人。潘熙認為子女應該專注讀書,不應繼承上一代務農,甚少讓四兄弟姊妹落田幫忙,直至去年底、65歲的父親突因肝癌過世,留下64歲的母親夏金嬋獨自打理一切,「爸爸走的時候,媽媽好傷心,怕觸景傷情,又不肯留在家中,日日留守果園。後來我們過來幫忙,才知道原來爸爸種了這麼大片荔枝樹。」

一棵又一棵荔枝樹,原來是潘爸爸為了挑戰自己,潘素芬說:「種菜要每日施肥、澆水,但果樹不需要,不會太辛苦。而且當時很少人種桂味樹,存活率偏低,爸爸喜歡挑戰,認為樹愈大愈值錢,且味道會更好。」

潘媽媽說,現時果園的荔枝樹種來自廣東,因香港與廣東的水質、土壤及天氣相近,故荔枝味道較為鮮甜;而產自廣西的荔枝味道則相對偏酸。(盧翊銘攝)
+2

這片果園,裝載了潘氏夫婦大半生的回憶,畢生的青春就在此處揮灑。每當潘媽媽提及過往與丈夫打理菜地、果園點滴,她都輕輕帶過、不願多談:「以前都是他負責種、收成,我好少理,最多是幫手收割,再運到市區賣。」說罷頓了頓,望向包園自己的荔枝樹,只輕聲道:「一直不想小朋友幫手,只是不知道他去年急病走了,留下好多設備爛了,沒有人整理。」

晨露割荔枝

透過一棵棵荔枝樹回望過去,潘媽媽就看到自己曾在果樹上收割荔枝時,從高處看着潘爸爸因踩不穩樓梯,狠狠跌在地上留院兩日;颱風期間再三叮囑丈夫做好防護措施;農曆新年後,她會幫忙噴藥殺蟲、施肥,當收成時每朝清早就會到果園,摘下被朝露覆蓋的新鮮荔枝,一一運送出去售賣。

潘素芬在家中排行第三,潘爸爸愛叫她「三小姐」。想起潘爸爸終身在果園勞碌,為子女供書教學,不禁落淚。(盧翊銘攝)

而潘素芬想起童年快樂時光,亦會甜甜一笑,「小時候試過一個月見不到父母,他們忙於收成,而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周末到果園煮飯給他們,食的菜都是爸爸媽媽種,就會好開心。」

幸福家庭被病魔拆散,父親重病入院,彌留之際卻仍念念不忘果園,潘素芬忍不住眼泛淚光:「當時媽媽覺得做下去很辛苦,如果爸爸不提,她也不想做下去,但現在我們就好想盡力做好、不想失去果園。」

果園今年首次舉辦開放日,讓公眾在周末入園摘荔枝。(盧翊銘攝)
+1

她續說,今年預料荔枝收成多達1000磅收成,但擔心在內地產的荔枝大舉來港出售的環境下,父母的心血未能賣出白費,故決定舉辦開放日,給公眾入園摘荔枝,「我們不想做任食,擔心大家顧住食、未能細味,相反來到欣賞環境、影相留念,小朋友近距離知道荔枝生長,欣賞環境,桂味荔枝原來有桂花香,甜味是酸中帶甜。這些與內地運送來港的荔枝,只有甜味沒有鮮味是不同的。」酸中帶甜,或許用來形容潘氏一家的故事,最是切合。

潘素芬(左)說,現時兄弟姊妹會在周末節假日,幫媽媽打理果園。(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