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生與死】公院醫護出書披露生死抉擇:搶救病人應做到幾盡?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生離死別是人生無可避免,然而「好走」、「好死」概念卻不是人人都敢觸碰的禁忌。每日見證生死的十六位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訴說生死有時的真實故事,並結集成書。主編該書的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ICU)部門主管陳惠明坦言,ICU先進儀器配合醫護的醫術,很多病人能夠康復,但可惜亦有不少「救唔返」,到底醫護需要搶救到什麼程度,不僅醫生,病人及家屬也應反思,「離去」話題不應是禁忌。他透露醫生希望搶救病人的同時,有三分之一的ICU病人卻心想「夠喇,不要了(治療)。」他期望這本書能成為生死教育的起點。

陳惠明主編的新書《心切治療.離去》,封面中間有個人工肺圖案,喻意儀器正確使用可搶救病人,但擺歪了可能危害病人。圖右是人工肺實物。(張美蘭攝)

陳惠明從臨床經驗所見,除了遇突發嚴重意外入ICU外,不少因為患慢性疾病,例如白血病、器官衰竭的病人,有三分之一不希望被搶救:「真係會話:夠喇,不要了(治療),有些燒傷病人植皮都唔得(不能痊癒)」,便不希望醫護人員勉強搶救。他形容這個比例相當高,因此醫生與病人、家屬的溝通很重要。對於會否擔心被誤解放棄盡力救人?陳惠明認為「唔能夠令每個人滿意,但要同佢哋傾」。

「有時是醫緊家屬期望」

誠然,陳惠明指醫生有其標準治療方案、也有底線,但部分病人的治療手法有灰色地帶,舉例指長期昏迷或難以回天的病人,是否堅持搶救值得商榷,「我唔否認有時是醫緊家屬的期望。」

十六位公立醫院深切治療部醫護人員、器官聯絡主任合作出版書籍《心切治療.離去》。圖左起: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深切治療部部門主管陳惠明、深切治療部護士蕭姑娘、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維正。(張美蘭攝)

90歲老伯選擇不截肢博續命 留時間與家人道別

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維正則分享一位90歲老伯的別離故事。老伯有天與孫仔在雪糕店門外滿心歡喜,突然大動脈瘤爆裂,即送院施手術。雖然他的手術成功卻有併發症。冼醫生指可能要為他截去壞死的大腿,惟手術風險高,「唔斬腳係死梗,斬咗就有5%救得返」,老伯清楚表達意願:「都活到90歲,斬埋咪好痛苦囉。」結果經與病人家屬商討後,決定不為他截肢,院方盡量安排讓病者一家人好好道別。

婆婆插喉兩天離世 未能與家人傾談​

冼醫生近日遇到另一個案就傷感得多,90多歲婆婆送院搶救後插喉,由ICU轉外科病房觀察,家人在病房爭論如何救治她,然而病人待不夠兩天便離逝。冼維正慨嘆,「有時ICU好似幫到好多人,但有時好無奈,」他作為ICU醫生亦會反思,假如病人拔去呼吸機,便可以和家人傾談,不至浪費了與家人的最後時光。

《心切治療.離去》一書由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贊助,由瑪麗醫院策劃。(張美蘭攝)

朌市民敢於面對生死抉擇

陳惠明、冼維正醫生與十多位醫護人員合作推出新書《心切治療.離去》。書背有一小段文字:「花落有時,死亡是一場實在且有溫度的歷練,唯有懂得哀悼死亡,才會真正尊重生命。」

很多人忌諱談論生死,陳惠明卻說年輕人較長者更介意談生死,病者早有自己看法,「有啲人可以做100次手術,有啲人做2、3次就會話唔好搞」,故此最重要是坦誠溝通。他希望市民敢於討論,「討論的過程,可能好過有答案」。

《心切治療.離去》一書由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贊助,由瑪麗醫院策劃。如欲索取此書,請登入 bit.ly/getonecopy 填妥表格,每人限取一本,團體另作考慮,查詢: endoflife.ic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