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中四女生寫程式獲獎 立志成創科人才 母憂前景不明

撰文:林瑞禎
出版:更新:

常說香港創科缺人才,除了前景不明外,原來本地潛在人才亦因行業給人「沒用」的形象而抗拒入行。即使2017年政府為每所公營中學提供20萬元津貼,鼓勵學校推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但教大發表的研究報告卻指出,100名就讀理科的女學生,只有4人有意將來從事STEM相關行業,男生亦不足兩成。立法會莫乃光議員表示:「發展創科不能只叫人創業......教育不是拋下20萬就算!」

婦女基金會早前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進行研究,探討「本地學生在STEM相關科目及職業選擇上的性別差異」,周三(4日)於香港城市大學舉行「Girls Go Tech計劃」閉幕禮時發表報告。參與研究的共有43間本地中學,逾2,800名中五男女學生。調查顯示,雖然有51.8%女學生及68.1%男學生正選修STEM相關科目,但表示將會在大學選修STEM相關學科的女學生卻不足一成半(13.9%);有意將來從事相關工作的更只佔4.1%,男學生則為17.5%。

調查:96%理科女生棄從事相關行業

研究報告反映香港學生即使修讀STEM相關科目,但日後在這領域發展的人不多,女生情況尤為嚴重。報告發現,原因在於不論男女學生都認為IT「沒有用」。學生是否選擇STEM科目,受學校文化、升讀大學策略及性別定型影響。其中女生多希望從事一些能助人及具意義的工作,覺得STEM領沒趣、沒用、無法助人。許多在中學修讀STEM相關科目獲得佳績的女生表明將來棄讀相關學科,原因是認為自己成績好只是努力讀書的成果,而男生具相關天份,擁有「數感」。

負責該項研究的張家樂博士認為,社會需要反思行業給人的既定形象,想方法改變行業的形象。他指出,要打破既定形象,應由企業提供更多實踐經驗予學生,例如參觀大公司,讓同學知道行業是有意義、能助人及有趣的。研究另一負責人陳潔華博士表示,在香港的應試文化下,若想讓同學對STEM有更多認識,教育局應該要重整相關STEM課程,例如把編碼加入學科裏,而非讓學校老師「摸着石頭過河」。

香港教育大學陳潔華博士表示,教育局應該重整相關STEM課程,不應讓學校老師「摸着石頭過河」。(吳鍾坤攝)

「香港沒有科技人才,就讓我來當這人才吧!」

    「香港沒有科技人才,就讓我來當這人才吧!」有此豪言壯志的是正就讀保祿六世書院的中四女生鄺玟曉。她曾參與第一屆婦女基金會「Girls Go Tech計劃」,編寫歷史科遊戲程式獲獎。今年她協助學妹研發陪伴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兒童成長的公仔。這些公仔讓用家覺得「有伴」,還內置音樂裝置,以音樂紓緩ADHD患者的日常情緒,同時可讓外界了解ADHD兒童的特徵,達致消除對ADHD的誤解。這項研發獲大會「GGT創意大獎」。

    鄺玟曉的成長過程中與爸爸打機為樂,引起對科技的興趣,她期望日後在科技研究領域發展。中四選科時選擇ICT(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她坦承媽媽曾擔憂香港在創科方面前景未明,建議她改選純理科更為適合。但她認為科技日新月異,香港未來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她更對母親說,人們常說香港沒有創科人才,就讓她來當這個領域的人才吧。

鄺玟曉認為科技日新月異,未來的香港定以科技發展為大前提。(吳鍾坤攝)
鄺玟曉協助學妹研發的公仔,命名為Legna,是由Angel反串的英文字,希望發明能成為ADHD兒童的天使。(吳鍾坤攝)

莫乃光:培訓人才不是拋下20萬就算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就教大研究報告認為,學生並非不願意讀STEM科目,而是覺得創科就業前景不明朗,香港缺乏一些有關創科行業的好工種。「即使推行創科,政府卻成日叫人創業,但創業其實是沒有糧出,通常是一些真的很有決心的人才會這樣做。」

在教育方面,他斥責政府未盡責任,以及學生現在修讀STEM課程的內容太落後,需要改革。雖然政府2017年為每所公營中學提供20萬元津貼,鼓勵學校推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但他指出學校發展的STEM教育,並非常規課程,會讓很多學校無所適從。他批評:「教育不是拋下20萬就算!應由對老師的培訓,以至他們究竟要教什麼着手,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斥責政府未盡責任,批評「不應該拋下20萬就算!」(吳鍾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