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醫生學生內地救盲 感慨幫窮困兒童施手術:如無做 他會更慘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眼睛是靈魂之窗,但有生活於窮困地區的人,錯過治療眼疾的最佳時機,導致失明。香港眼科醫生李佑榮醫生、兩名香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Vienna和Phoebe於6月中旬參與了為期三星期的奧比斯山東省臨沂市救盲項目。已是第三次參加救盲項目的李醫生指,「邊度有有需要病人我哋就去嗰度。」

李佑榮指:「我哋做醫生就係邊度有有需要病人我哋就去嗰度。」(黃詠榆攝)

義務醫生:邊度有有需要病人我哋就去嗰度

李佑榮已是第三次擔任奧比斯義工,仍然體會良多,「我哋做醫生就係邊度有有需要病人我哋就去嗰度。」李指內地5歲病人相霖教他相當深刻。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相霖家境窮困,而母親亦患有眼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相霖於2年前接受奧比斯的治療後,情況大有改善,現定期接受弱視訓練。李是次亦有到相霖家家訪,認為環境惡劣,對城市人而言「挺嚇人」。李感慨說,「如果當日佢冇做手術,而家會更慘。」

相霖於2年前接受奧比斯的治療後,情況大有改善,現定期接受弱視訓練。(奧比斯提供)

資源所限難以治療所有病人 坦言「心掛掛」

除了提供治療外,李另一重要任務是「手把手」訓練兩名當地醫生。李解釋國內眼科醫生即使行醫多年,惟往往欠實戰經驗。而在醫療設備方面,李認為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差別很大,有些醫院較落後,而醫護人員亦未必懂得使用新型儀器,或因「做慣做熟」,沿用舊設備,他指某些儀器「係我廿幾年前初入行見到。」

奈何資源有限,即使義務醫生有心,未必每位病人得到援助。李指在義診篩選日時,有病人或因病例不合適、有重覆病例等原因被拒絕,令他十分心酸。他坦言,即使已回港,仍不時想起「心掛掛」。

李佑榮指在篩選日時,有病人或因病例不合適、有重覆病例等原因被拒絕,令他十分心酸。(奧比斯提供)

港大學生初出茅廬 難忘病人謝意

至於初次「落場參與」的港大學生Phoebe指,難忘病人的謝意。她曾遇到一位病人麻醉藥效剛退,仍攤在床上,已捉緊她的手不停道謝。Vienna亦指,曾有病人的媽媽在準備手術時十分擔心,為免影響病人心情,一直忍住眼淚。但當病人受麻醉後,立即看見她默默流淚。

二人擔任的翻譯工作絕不簡單,她們需在手術室內,為當地醫生和外國醫生翻譯。Vienna指,參與度比想像中高,擔心耽誤手術進程,因此反應需要很快。為了好好裝備自己,她們花了一個多月準備,翻看不同教科書、影片,了解手術程序,更特意製作一張有過百個專業術語的「List of Terms」溫書。

奧比斯今年6月在山東省臨沂市,為期三個星期的救盲項目,一共有117名病人接受手術(包括激光治療),以及大約620名當地醫護人員接受培訓,包括眼科醫生、護士、生物科技人員、麻醉科醫生及其他技術人員。

Vienna(右)需在手術室內,為當地醫生和外國醫生翻譯。(奧比斯提供)
香港眼科醫生李佑榮醫生(右)、兩名香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Vienna(中)和Phoebe(左)於6月中旬參與了為期三星期的奧比斯山東省臨沂市救盲項目。(黃詠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