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菌救地球!除煮食仲可以減震、隔音 中大師生更藉以推廣STEAM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不少人認為菇菌只是普通食材,但原來看似平平無奇的菇菌竟能「拯救世界」?原來有顏色的菇菌不一定最毒,菇菌亦可以是世界最大的生物;菇菌根部的菌絲體,能分解並吸收廢棄物,不但可製作不同應用物料,以取代塑膠、磚頭等,菌絲體甚至可以減震、隔音、隔熱、可循環再造等,中大食品研究中心更形容:無咗菇,應該成街都係垃圾。
中大師生於今年初成立名為「Mushroom-X」的社會企業,推廣菇菌價值,宣揚「菇菌救世界」,他們更融合STEAM教育,希望透過體驗式教學,向公眾推廣菇的可持續概念。

+2

菇菌有多種好處、特性 能分解和吸收廢棄物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項目經理何穎芝指,「Mushroom-X」深信菇菌能在數方面救地球。她指,菇菌十分有營養,含豐富蛋白質,「若市場有人用蟲開發蛋白質,點解唔用已經食用多年嘅菇?」何又指出,菇菌有不少鮮味成分。

何又提到,菇菌根部的菌絲體,能分解並吸收廢棄物,可製作不同應用物料,以取代塑膠、磚頭等。而菌絲體的特性廣泛,包括減震、隔音、隔熱、可循環再造等。「如果世界無咗菇,應該成街都係垃圾,因為無嘢可以循環不息。」而不同菇菌製作的材料硬度、特性或不一。

中大已研發一項菇菌的關鍵技術,並於去年底得到美國臨時專利。「Mushroom X」現在亦有進行不同研究,望透過完善菇菌基因庫,開發最適合本地可持續發展的種植基因。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項目經理何穎芝(右)指,企業深信菇菌能在數方面救地球。(黃詠榆攝)
「Mushroom Social Project」成員教導中、小學生製作孢子印,認識菇菌的自然美態。(黃詠榆攝)

「Mushroom Social Project」獲中大撥款40萬元開展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4名本科生於2017年組成「Mushroom Social Project」,推廣菇菌STEAM教育,舉辦不同工作坊、展覽活動,如讓中、小學生製作孢子印,認識菇菌的自然美態。項目於今年三月,獲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撥款40萬港元,開展推廣菇菌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工作。

融合STEAM教育 讓學生製作菇菌孢子印

團隊成員之一的黎淑茵解釋,孢子印的製作方式是切除菇頂,再放在濾紙上,待菇的孢子散落於紙上,「每一個菇都唔同顏色,有其獨特烙印。」何穎芝指方法簡單,學生能得知菇的美態,同時訓練創意思維。

另一成員吳香如指,社企未來將去不同中學、小學做STEAM教育,亦會與澳門大學舉行工作坊,讓參加的中學老師得知更多菇菌知識,推廣菇的可持續概念。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4名本科生於2017年組成「Mushroom Social Project」,成員吳香如(右二)指,社企未來將去不同中學、小學做STEAM教育。(黃詠榆攝)

坊間存菇菌迷思 教授:是否有毒非以顏色分辨

研究菇菌三十多年的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海山指,不少人對菇有誤解,如以為彩色、鮮色的菇便是有毒,但真相是「完全無關係」。

他舉例,如「全世界最毒的菇」鵝膏菌外表則看似如一般草菇無異。關補充,不能靠肉眼分辨是否有毒,專家亦只能觀察菇的特徵、孢子形態,再參考分類表辨別。

最大生物是一種名為奧氏蜜環菌的真菌

吳香如補充,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亦發現不少人以為,鯨魚是世上最大生物,但正確答案原來是一種名為奧氏蜜環菌的真菌。世上最大的真菌總面積佔2385公頃,相對於約1665個標準足球場。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海山指,不少人對菇有誤解,如以為彩色、鮮色的菇便是有毒,但真相是「完全無關係」。(黃詠榆攝)

為推動知識轉移,中大於2015年設立「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為本港首間院校設立種子基金鼓勵及支持學術研究人員將其知識轉化為社會企業,並以可持續的營運模式,創造社會效益,惠澤香港。

基金至今共接納六個項目的撥款申請,包括手語雙語教育、自閉症兒童音樂培訓、社會服務用戶參與及社會效益評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