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病毒】袁國勇:器官捐贈珍貴 因肝炎棄用或造成浪費

撰文:王潔恩 陳倩婷 張美蘭
出版:更新:

瑪麗醫院昨日(27日)接到香港大學微生物學部門報告,稱有器官捐贈者患有戊型肝炎,並將肝、肺等移植給五名病人。五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同時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初步懷疑捐贈的器官是傳染途徑,其中一位受贈病人早前因其他疾病離世。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今日(28日)召開記者會交代事件始末。袁國勇指出,相信五人都是從器官捐贈者感染戊型肝炎。他又指,今次是全球首宗因器官捐贈的戊肝爆發個案,影響達5名病人。
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醫管局待專家小組商討如何使用戊型肝炎的捐贈器官,若確定值得事先驗戊肝,醫管局資源會配合。

袁國勇(左)及陸志聰醫生見記者,解釋是次捐贈者感染戊肝事件。(吳鍾坤攝)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今次因應器官捐贈者引發事件,感染5位病人患上戊型肝炎,他直言是全球首宗爆發個案。過往外國分別有個案是影響一名及兩名受贈者。

他指出,一名29歲女病人於2月27日因急性腦出血死亡,病人家人於翌日決定捐出她的器官,當時她的肝功能為正常。五位病人其後分別接受了其肝、心、肺、腎,並進行移植。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吳鍾坤攝)

相信五人均從器官捐贈者感染戊型肝炎

他指出,早前發現一名接受肝移植的66歲男病人,肝功能不正常,後來確認感染戊型肝炎。直到本月,再發現另一名接受肺移植的59歲男病人,肝功能不正常,更於8月18日因環狀疱疹感染腦炎死亡,同日更證實他感染戊型肝炎。

團隊遂調查其餘三位受贈者及捐贈者,發現捐贈者對戊型肝炎病毒呈陽性;而其他的受贈者分別為54歲女病人、6歲男童及49歲女患者,他們分別接受腎臟及心臟移植(見圖表),三人血液及糞便均含大量戊型肝炎病毒。

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醫生。(吳鍾坤攝)

袁國勇指出,由於該三名患者均無患上甲型、乙型肝炎,故相信他們都是從器官捐贈者感染戊型肝炎。

他解釋,若人類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豬膶或野味,如鹿肉及兔肉等,便有機會感染戊型肝炎。他又指,本港有18.8%人有戊型肝炎抗體。

黎青龍教授表示,戊型肝炎演變成肝硬化的風險低。(吳鍾坤攝)

將商討如何使用戊型肝炎器官

他又指,事件發生後,會要求醫管局考慮替器官捐贈者驗血,或檢驗器官是否帶戊型肝炎病毒,以決定是否使用相關器官,但他直言:「好難先搵到人捐器官,如果佢肝功能正常,但因為驗到有戊型肝炎而不用,反而浪費,對病人受害。」他又指,醫管局將會與專家商討,未來會在甚麼情況下,才使用帶有戊型肝炎的器官。

他又指,戊型肝炎可利用「利巴韋林」預防感染戊型肝炎,有效率達78%,該4位病人正服用該藥物,又稱已向病人減少抗排斥藥劑量,減低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以幫助病情。

瑪麗醫院發現有數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同時感染戊型肝炎,初步懷疑捐贈的器官是傳染途徑。(資料圖片)

英國研究:藥物利巴韋林助8成病人控制病毒量

袁國勇指,病人移植了帶有戊型肝炎病毒的器官,若在初期獲處方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可有效降低病毒數量,並同時減少處方抗排斥藥物,令病人的免疫系統回復正常,從而遏止病毒進一步演變成慢性肝炎。他引述一項2014年英國的研究數據指,有78%的病人在服用利巴韋林後有效控制體內病毒量,不過他坦言暫未知今次4名移植者對利巴韋林的反應,若他們是餘下的兩成就「好弊」。

現時器官捐贈者在捐出器官前不需要接受戊肝檢查,袁國勇解釋是因為測出帶病毒者的機會率太低,他指以英國為例,每2,800多名捐血及器官捐贈者當中,只得一人帶戊肝病毒,而荷蘭亦因為帶病毒率太低而取消相關篩選。袁國勇又指,雖然戊肝測試僅需6至8個小時便有檢驗結果,但由於測試較少人做,一般會相隔幾天、待有更多樣本時才做測試,他指應考慮是否花費大量金錢去做測試。

醫管局的專家小組正研究有無需要為日後的器官捐贈者驗戊肝病毒,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透露,若專家小組認為有需要,醫管局會配合。

近兩成人血液中有戊肝抗體

數據顯示,本港2012年的戊型肝炎數字達到最高峰的約150宗,其後回落,至去年有60多宗,袁國勇指曾有研究指本港有18.8%的人血液中帶有戊肝抗體,即曾有戊肝病毒但自行痊癒。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黎青龍指,自2010年起戊型肝炎在本地已較甲型肝炎更普遍。

對於今次個案中的其中一位6歲男病人的肝酵素達500,黎青龍指,一般有急性肝炎的病人肝酵素可達至一萬,目前難以斷定利巴韋林無效的後果,他強調未有太多數據,亦很少演變成肝硬化。

黎青龍補充指,若活體器官捐贈者被驗出有戊肝病毒不應捐器官,但若屬屍體器官捐贈就應「唔好嘥」,他指可提早處方利巴韋林予移植者服用,或接種中國製的兩種戊型肝炎疫苗作預防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