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韓籍歷史學家獲教學獎:學生談港獨是好機會說歷史再討論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港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選修的學生始終較少;然而近日舉行的大學開學禮,卻接連有學生主動談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的「港獨」議題。
正當特首林鄭月娥亦開腔譴責學生會「散播不實及違反《基本法》的荒謬言論」,獲教資會頒發傑出教學獎、來自韓國的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姜鍾赫則表示,學生願意探討「港獨」正正是一個好機會教導歷史,事件反映多了學生對殖民地時期歷史感興趣,課堂可自由討論「港獨」,再配合老師講解,然後以中外歷史資料等帶領學生作判斷;他甚至將利用是次教學獎獎金,在中學課程結合STEM元素,為中學中史科老師提供專業培訓。

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姜鍾赫表示學生可討論港獨,並指本港學生「好識」考試,但缺乏批判思維及解難能力。(李慧妍攝)

港生對歷史興趣不大,惟來自韓國的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姜鍾赫,卻自小受父親研究歷史文化影響,令他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

獲得新晉教學人員獎的他,於2013年起於教大任教歷史課程,編訂逾十個歷史科目,及運用「四RE」教學方法,包括reconstruct(重現)、reread(重讀)、reflect(反思)及research(研究)。

本港以考試為目的 令學生對歷史科不感興趣

他坦言,歷史議題在香港屬熱門話題,然而有趣地,本港學生在中學期間均以背誦、考試為目的學習歷史,導致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

讓學生自訂港實地考察路線 提高對歷史興趣

為提高學生興趣,他以歷史影片教學,並讓學生自訂實地考察路線,到中環、深水埗等地了解本土歷史及文化。他又指,課堂上學生可自由提出討論的議題,包括港獨,認為雙方在尊重、理性之下討論,大學毋須避談。他續指,多了學生對殖民地時期歷史感興趣,然後他可教導學生從中外研究資料等,擴闊知識面。

教師要保持開放態度 面對挑戰亦要開放討論

透過學生興趣教學,是不少老師的不二法門。至於歷史科又是否一樣?他以內地生為例指出,內地會封鎖敏感的政治、歷史議題,連課程上教授甚麼知識亦會作選擇,惟不少內地學生對敏感性的歷史感興趣,於是在香港升學時,喜歡先到圖書館尋找六四事件的資料,亦有女學生因家中長輩的過往經歷,引致詳細研究文化大革命,「作為教師最重要保持開放態度,即使有學生會在課堂上挑戰(challenge)我的看法,但大家都會開放討論,去理解大家的看法。而且認識同一歷史事件,也要從不同國家的文獻多方面了解。」

以獎金為中學教師作專業培訓

他計劃利用教學獎的獎金,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結合以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為主的活動,透過收集中學數據以發展課程,為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舉辦專業發展培訓,並邀請中學教師在歷史課試學習計劃,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

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師陳鈞傑表示,會鼓勵學生對日常生活的事務,如製作豆腐花、聖誕樹等,從中了解化學元素等。(李慧妍攝)

「火博士」陳鈞傑​同獲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獎項

曾在電視節目大玩火焰實驗而得名「火博士」的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師陳鈞傑,亦同獲新晉教學人員組別獎項。他於2014年執教鞭,將示範、實驗、動畫短片和體驗式學習互相結合,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掘研究項目,如早前有學生關注假雞蛋事件,便建議動手做一次假蛋,了解當中化學成分及特徵。他指,會利用獎金為理學院的本科生,開設體驗式學習課程「探究科學根據」,及發展跨學科網上公開課程。

而獲得一般組別獎項的理工大學領袖與個人發展團隊,透過體驗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必須的個人及社交能力。講座教授及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表示,時下年輕人多以自我為中心, 但同理心則有所下降,需要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及社會責任。

理大領袖與個人發展團隊,由石丹理教授(右三)領導,成員包括助理教授(研究)林立(右一)、助理教授馬汶詩(右二)、專任導師卓麗茵(左一)及助理教授于璐(左二)。(李慧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