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教署兩「世家」 印度裔三代見證百年歷史 父女兵遵嚴格家訓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印度裔一級懲教助理鄭彪,出身懲教「世家」,繼承祖父、父親志願,任職懲教署已30個寒暑。由已成歷史的越南難民潮,至如今在囚外籍人士比率增,他都經歷過。三代人見證了該署近百年歷史,鄭彪表示,投身懲教是深受祖父薰陶,「1965年,我爺爺退休,我出生。」笑言與懲教員工作緣份深。
另一個懲教「世家」為「父女兵」,現職懲教主任黃詠彤的父親,在該署服務了34年,去年才退休。黃詠彤笑言,父親退休後亦不改紀律嚴明的本色,但自從自己亦投身懲教署後,便理解父親訓誡要自律的用心。黃詠彤學堂畢業時奪「院長盾」榮譽。

三代從事懲教署的一級懲教助理鄭彪。(林若勤攝)

懂四種語言 為少數族裔任溝通橋樑

現隸屬押解及支援組的印度裔一級懲教助理鄭彪,多名家族成員曾在懲教署工作,包括爺爺、爸爸及兩位叔叔。鄭彪懂得四種語言,包括粵語、英語、印地語及旁遮普語。在懲教署逾30年,最難忘有份見證香港越南難民營,處理過不少複雜情況,擔任「翻譯」工作,時至今日,在囚外籍人士比率增,他慶幸能繼續為少數族裔擔任溝通橋樑,在陌生的語言環境中,跟他們「同聲同氣」,簡單幾句已可幫助到他們舒解鬱結,他們出於感激,會與他握手示意,「會想同你擁抱。」同鄉情莫過於此。

懂6種語言的巴基斯坦裔二級懲教助理李偉安。(林若勤攝)

巴基斯坦裔二級懲教助理的李偉安,入職6年,現駐守赤柱監獄保安組。他懂得6種語言,如烏爾都語、旁遮普語等,亦能發揮語言才能為在囚外籍人士調解。他指對待在囚人士,無分膚色及出身地區,都是一視同仁。他記得當年投考懲教署時,中文是困難項目之外,亦要多留意時事,「要知道香港發生緊咩事。」入職訓練時,同期僅得他一位少數族裔,但受訓兩、三個星期便能適應到。

記者轉職懲教主任   繼承「父業」重自律

現有兩年半資歷的懲教主任黃詠彤,一身懲教制服,白衫肩負徵章,在一身便裝的父親旁,恭敬畢直地站著。其父親黃學平為退休懲教主任,父親身份以外,更是資深前輩。黃學平服務34年,曾駐守大嶼山沙咀勞教中心、大欖懲教所、喜靈洲懲教所、小欖精神病治癒中心等,於去年10月退休。

懲教主任黃詠彤與現已退休的父親黃學平。(林若勤攝)

黃詠彤在學堂表現優異,奪得「院長盾」榮譽。她憶述,當她在學院受訓時,對她來說,步操一環最困難,於是曾在沙咀任職的父親,便教她如何把握角度。之後曾派駐羅湖懲教所,前線工作遇到困惑時,曾向父親請教。

她笑言自幼便覺得父親紀律嚴格,如起床一定要摺好被,再忙也不能遺漏,後來加入懲教署工作後,終體會到父親的用心,因為在院所內,一些細微末節都會影響到運作及保安,更覺自律的重要性。

曾任記者的黃詠彤表示,面對社會事件,記者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出發,而懲教人員則是直接去幫助在囚人士更生,是「第一身」為社會服務,這個轉職決定不少得父親的影響及支持。其父親在一旁聆聽住,始終帶慈和笑容,現時已退休,「交棒」予女兒的願望達成,他寄語女兒要一直以謙卑、同理心及用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