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八成五港人常前往休憩用地 倡政府做好規劃以符各區需求

撰文:楊卓文
出版:更新:

思匯政策研究所今(24日)發表最新報告,發現約有85%受訪港人每月最少一次前往休憩用地,當中97%受訪的休憩用地使用者,會經常前往居所附近的休憩用地,而不同群組對區內休憩用地及康樂設施亦皆有不同需求。
思匯建議政府,可考慮放寬休憩用地的活動限制,以便市民可從中進行特定活動;同時政府應制定共融休憩用地設計及規劃指引,以回應不同年齡群需要,並且在規劃休憩用地時應多諮詢社區意見。

思匯報告發現約有85%受訪港人每月最少一次前往休憩用地。(資料圖片)

思匯在今年1月至2月期間,在全港18個地區訪問約3600名市民,平均每區約200人,以了解他們對休憩用地質素的意見。

結果發現,有約85%受訪者每月最少一次前往休憩用地,當中高達97%受訪的休憩用地使用者經常前往居所附近的休憩用地;只有15%會前往工作場所或學校附近的休憩用地;而有15%會以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車或單車前往休憩用地。

思匯建議政府應制定共融休憩用地設計及規劃指引。(揚卓文攝)

舊區對區內休憩用地質素滿意度最低 

調查又指,灣仔及油尖旺受訪居民對區內休憩用地質素滿意度最低,沙田及南區的則為最高,當中南區受訪居民享用海濱設施次數更冠絕全港,約一半人最少每月前往海濱一次。

按房屋類型劃分,居於單棟私樓的受訪者,對區內休憩用地質素滿意度及前往次數,均遠低於公屋、居屋及大型私人屋苑的受訪者。

調查發現四分三的父母希望有更多讓子女玩樂的休憩用地。(資料圖片)

居近休憩用地或可減焦慮  前往次數受路程遠近影響較多

此外,思匯將公眾調查數據結合地理空間分析,發現受訪者居所附近如有公園或面積不足1公頃的公眾休憩用地,或能減低其憂慮程度。分析亦發現,前往居所附近休憩用地的頻繁程度,主要考慮路程遠近因素,多於設施數量。

調查稱近半數人希望有更多單車緩跑綜合徑。(資料圖片)

不同年齡群組各有需求  惟普遍冀增單車緩跑綜合徑

調查發現,不同年齡群組在休憩用地的活動都各有不同,例如年長或退休人士普遍會作靜態活動,包括散步、放鬆休息等;年輕人則進行較多動態活動,例如跑步、球類活動等。

至於對休憩用地的要求,有四分三的受訪父母希望有更多讓子女玩樂的休憩用地,包括騎單車、歷奇遊樂場等;半數年青受訪者則希望區內有更多燒烤爐及多用途活動空間,當中對美觀、舒適的休閒空間亦有顯著需求。

而綜合所有年齡層意見,近半數人希望有更多單車緩跑綜合徑、蔭棚、能坐下聊天的設施及草坪。

不同年齡群組對休憩用地各有需求。(資料圖片)

倡政府制訂更靈活用地規劃指引 多邀社區參與諮詢

思匯行政總裁張智媛認為,現行《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遊樂場地規例》均有不足之處,例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僅按休憩用地的大小及服務範圍劃分,並無考慮人口區內年齡分佈以及對個別休憩用地類別的需求;《遊樂場地規例》則嚴格限制市民在休憩用地的活動,例如放風箏、踏單車、溜狗等

針對上述不足,張智媛建議,政府可先以較大型的休憩用地作試點,放寬當中的活動限制,例如在特定範圍內鼓勵市民玩飛碟、滾軸溜冰等,同時亦可按時段訂立規則,允許市民在休憩用地內溜狗等。

而思匯高級研究員黎文燕亦指,政府可制訂專門共融休憩用地設計指引,照顧不同群組及地區的偏好及需要;又建議政府在休憩用地規劃上,多諮詢社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