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覺受委屈訴苦 家長忌先入為主責罵 否則恐助長校園欺凌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聖雅各福群會一項調查發現,每7名受訪學童當中,有1人便是壓力達「爆燈」程度,不足三成受訪學生表示,有困難或不開心時會向家長傾訴。有小五學生表示,曾因「被同學屈」而感到壓力,亦有學童因擔心被父母責罵,而不敢向父母傾訴。
有資深小學老師表示,現時大部分雙職父母下班回家後,身心疲倦兼需做家務,與子女溝通時,或因時機不適合,彼此因而沒有談及核心問題,令學童更不傾向把父母當作傾訴對象。專家亦稱,若孩子感到受委屈而未獲妥善處理,很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隱患。

聖雅各福群會一項調查發現,每7名受訪學童當中,有1人便是壓力「爆燈」。(鄺曉斌攝)

78%家長稱子女會向他們傾訴 僅25%學童表示會向家長傾訴

聖雅各福群會今年10月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來自17間小學共807名小三至小六基層學童,以及791名家長。結果顯示,有14%受訪學童更達最高的10分,換言之,每7名受訪學童當中,有1人便是壓力「爆燈」。

今次調查更加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家長以為子女會向他們傾訴,但卻只有少數學童表示會向家長傾訴。有78%受訪家長表示,子女有壓力時會跟其傾訴;惟只有25%受訪學童表示,有困難或不開心時會向家長傾訴。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老師周淑萍表示,現時大部分雙職父母下班回家後,身心疲倦兼需做家務,與子女溝通時,或因時機不適合,家長以為已抽出時間和子女溝通,但實際上雙方卻沒有談及核心問題,所以會呈現上述反差。

聖雅各福群會一項調查發現,每7名受訪學童當中,有1人便是壓力「爆燈」。(鄺曉斌攝)

學童在校內受壓力 傾向先自行解決

大部分學童未有把父母當作自己的傾訴對象,其中一個原因是害怕反遭父母怪責。就讀小五學生郭同學表示,曾有同學跟他說,由於對方擔心跟家人分享校內的受到的壓力,後會被父母責罵,因此沒有跟家人傾訴。

郭同學分享指,平日遇上壓力時會透過「大力寫字」,或在跆拳道興趣班時紓壓;只有遇上很大的壓力時,才會與父母及老師傾訴。

郭同學(右)分享指,遇上壓力時會透過「大力寫字」,或在跆拳道興趣班時紓壓;很大壓力時則會與父母及老師傾訴。(鄺曉斌攝)

專家指,若學童在校內「被同學屈」,師長應協助紓解,否則或助長校園欺凌。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以高小為例,若學童因被委屈而感到壓力,可先與相熟朋友傾訴,甚或先向誤會自己的對象解釋。若情況嚴重,學童可向家長或老師反映情況,必要時老師應考慮替被委屈的學生澄清事件。

如老師協助澄清後,學童仍持續「被屈」,便可能屬於校園欺凌。鄒凱詩表示,據其經驗,首先會建議被欺凌的學童不必理會欺凌者,讓對方自感沒趣;然後會向被欺凌的學童解釋,對方的行為是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現象,並不代表因為自己有問題而被欺凌;最後則要教育雙方同理心,作出任何行為時,必須顧及對方感受。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必要時老師應考慮替被委屈的學生澄清事件。(資料圖片)

「開心食品」有助學童減壓

另一名小五學生潘同學則表示,間中會於考試前感到壓力;在小一及小二時,曾因考試成績稍遜而令母親不高興,從而感到壓力。潘同學指,不開心時會透過吃薯片、棉花糖等零食減壓,亦會向朋友及母親傾訴。

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吳雯賢表示,學業及人際關係是學童的主要壓力來源。她表示,研究證實帶氧運動有助抗抑,建議學童可選擇每日進行帶氧運動減壓;其次則可透過吃「開心食品」減壓,例如乾果類食品、士多啤梨、奇異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