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長者系列四】手記:一切源於半夜賣菜的婆婆

撰文:羅嘉凝 余秋婷
出版:更新:

為期半年的退休保障諮詢期間,對於退保方案的財政可持續的討論不絕,民間批政府「造數」,政府堅持數據客觀。雙方各執一詞,其實退保或許不只是一個有關數字的議題,我們決定講一個有關於人的故事。

6月2日 凌晨12時

同事放工,遇到84歲的劉婆婆蹲在荃灣某條街的轉角位賣菜。婆婆說,白天擺賣會被食環驅趕,通常晚上七八點才開始賣,賣完所有菜才會回家,有時一直擺到凌晨4點,但有時很快就賣完。

「你無生果金咩?」
「有,交完租就無乜剩。」
「咁夜唔好賣啦,快啲返屋企休息。」
「無計啦,唔賣真係無錢開飯。」
「我幫你買晒佢,你快啲返去。」
「唔得,你食唔到咁多,擺喺度會爛。」

同事不忍心離開,便和婆婆一起蹲在路邊,幫口賣菜。兩對很好心的情侶經過,買走大量菜,婆婆終可回家。她收檔時,還祝同事身體健康。但幫了今晚,明晚又如何呢?同事感嘆:「這是香港。八旬長者,三更半夜,蹲在街頭,為口奔馳。」

這個故事是「夜貓長者系列」的起源。要謝謝那位同事,告訴我們這麼一個故事。

【夜貓長者系列一】曾傾盡儲蓄為兒還債 八旬老人埋首垃圾為生計

【夜貓長者系列二】紙皮婆婆花盡百萬積蓄供子留學 慘遭骨肉嫌棄

【夜貓長者系列三】果欄老人通宵搬搬抬抬 不靠政府靠自己

(黃永俊攝)

自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猶如人生,前半生打拼,理應安享晚年。但偏偏,一班長者潛伏街頭巷尾,擺地攤、執紙皮、修電器,賺取些微收入,艱苦度日。他們執拾被嫌棄的東西,卻是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在採訪中遇見的長者,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年幼時都沒有想到晚年生活如此困苦,不是沒計劃,而是人生起跌難測,想不到家人生意失敗,想不到兒子不會承擔自己的晚年。當社會上有不少聲音,高呼「自己爸媽自己養」、「自己晚年自己負責」等口號時,或許我們未來亦會成為「夜貓長者」。

到深水埗午夜墟,遇朱婆婆費了半小時擺好地攤,談生活艱難,朱婆婆可以撐過去,唯獨談到自己遭家人離棄,眼淚就奪眶而出,記者只好輕拍婆婆肩膊安慰。後來朱婆婆收檔,趕港鐵尾班車,記者要幫忙拿貨,亦顯勉強,無法想像一個有骨刺、且年過70歲的婆婆,如何每天重複這些動作。

當晚有情侶經過,他們不是社工,亦非什麼志願組織人士,卻不忍看到婆婆如此辛苦,特意開車送婆婆回家。記者把婆婆送上車後,天就開始下雨,心想,記者和好心人不是每天都出現,明天過後,婆婆還要辛苦到何時?

(黃永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