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台運作今昔大不同 文化博物館長:望市民透過展覽認識社會

撰文:黃雅盈
出版:更新:

本港公共廣播踏入90年,香港文化博物館因而舉行相關的展覽。館長吳雪君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表示,昔日的電台運作與現時大相逕庭,包括當時的電台廣播並非24小時等。她期望市民能透過展覽緬懷過去之餘,也深思當時的民生,以更深入的認識社會。

吳雪君期望市民能透過展覽緬懷過去之餘,也深思當時的民生,以更深入的認識社會。(政府新聞網圖片)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時正舉行「光影流聲---香港公共廣播九十年」展覽,以回顧廣播業和香港電台的發展。展覽展出本港廣播業自1928年起各項大事,當中包括1941年的電台節目預告表。館長吳雪君指,當年的電台廣播並非24小時,下午屬休息時段,不會播放節目,顯示昔日電台運作與現今大為不同,語言則以粵語為主,亦有潮州話、福建話等節目。

吳雪君表示,有興趣成為唱片騎師的人士,可以參加於明年2月舉行的特備節目「試咪教室」,即場化身唱片騎師報道新聞和天氣,在「節目」完畢後,可把錄音檔案帶回家留念。

+3

深思當年民生經濟狀況

展覽除了有照片和影音節目等的展品外,也有一些「奇怪東西」,例如裝修用的抹灰工具。吳雪君解釋,電台廣播劇的刀劍聲、暗器聲等音效,全出自這些工具。

展品更包括被拆開的電話,吳雪君稱,早年沒有流動電話,記者出外採訪後,只能借用士多電話的線路,將錄音信息傳回電台,故此亦是重要的展品。她期望市民藉展覽緬懷過去之餘,還會深思當時的民生、經濟狀況,以深入的認識社會。

而港台節目主持Harry哥哥王者匡早年已參與拍攝教育電視。同為港台兒童節目主持的他讚賞,港台勇於在黃金時段播放兒童節目;他亦會在明年1月中主持的特備節目「好鄰居大派對」,更會在本月23日出席的特備節目「親親𠵱哦」,帶同《Harry哥哥好鄰居》的大布偶「𠵱哦」於展區與參觀者合照。

另外,展覽還包括傳統菲林剪接示範、教育電視經典「細菌大王」製作人現身講述製作過程、體驗錄影廠燈光下拍照效果的變妝環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