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共融‧有片】走上舞台融入角色性格 視形傳譯讓聾人看得見

撰文:鄧家琪
出版:更新:

藝術無疆界,口述影像服務近年為身體殘障人士打破界限,真正讓社會上每個人都可接觸藝術。
而視形傳譯人士,他們就穿著黑衫黑褲,在舞台一旁向聽障人士呈現戲劇內容,和演員一同完成劇目,真正達至藝術共融。

劇場視形傳譯(TI)和日常的手語傳譯(SI)不盡相同,要靠手語傳達戲劇的意思,需要多一重心思。「我們先收到劇本,可能劇本的故事和背景,是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李愛中Andy和陳月英本來都是SI,後來接觸到TI,慢慢開始在不同類型的舞台擔當聾人的耳朵。

視形傳譯員透過研讀劇本,了解角色的性格如何,再決定用怎樣的手語,去演繹每個角色。(岑卓熹攝)

Andy稱因TI人數有限,每場最多只有3位站在台側,故每位TI每場最起碼負責3至4個角色,「透過我們研讀劇本,我們會知道每個角色的性格如何......從而商討用怎樣的手語,去演繹每個角色。」Andy又提到,為粵劇折子戲翻譯,動作要配合古代,手語動作可能要參考小生花旦的造手。就連手語,都要為不同角色配上不同語言色彩,方能讓觀眾了解角色、投入劇情。

Andy稱每場最多只有3位TI站在台側,故每位每場起碼負責3至4個角色。(岑卓熹攝)

還沒改名前的西九「自由約」叫「自由野」,Andy曾到活動中為樂隊作傳譯。歌曲都能打手語轉達?「他們可以分辨手語歌的連貫性,和一般打手語有分別。」TI會先讓聽障人士感覺拍子,以手語的快慢、動作的柔弱剛強,令他們感受歌曲的節拍甚至故事。

曾有健視觀眾與月英分享,因為她的傳譯,覺得看劇多了一重感觀,得到雙重享受,令月英相當感動。(岑卓熹攝)

Andy和月英都因觀眾的得著而得到成功感,不僅聾人因他們的傳譯感受到聲音和語言的變化,甚至因他們的演繹感動落淚,更有健視人士曾與月英分享,因為她的傳譯,覺得看劇多了一重感觀,得到雙重享受,這都是令他們堅持付出的原因。

由香港藝術節主辦、3月15日至31日舉行的「無限亮」,在多場活動中都有提供藝術通達服務,包括口述影像、通達字幕和劇場視形傳譯等等。Andy認為TI是一道橋樑,令更多人明白其實聽障人士並非很難溝通,希望社會可以從藝術開始,令公眾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之下感覺共融、學習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