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欖球運動員肩關節曾脫臼 港欖球代表甩骹8次:打噴嚏也甩骹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年度體育盛事「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將在本周五(5日)正式開鑼,近年在賽事熱熾的氣氛推動下,欖球逐漸在本港普及。不過,欖球屬於撞擊性較高的運動,容易造成肩關節脱臼、鎖骨骨折等創傷,現役港隊前鋒華蓮絲(Lindsay Varty)在6、7年間「甩骹」達8次,左肩關節完全移位,連打個噴嚏也會甩骹。她只好接受一個修補肩關節盂唇的微創手術,可惜事隔約5年後,再度因打欖球而甩骹,為延長自己的欖球生涯,她接受了另一個大型重建手術。醫生指,重建手術的成功率約有90%,惟職業運動員仍有一定風險。

香港女子欖球代表Lindsay的左肩在數年間甩骹達8次,左肩關節完全移位,有段時間連打個噴嚏也會甩骹。(洪嘉徽攝)

左肩完全移位 「我立刻尖叫﹗」

今年30歲的Lindsay自12歲起開始打欖球,成為香港女子欖球代表已有13年。欖球是碰撞較多的運動,傳球、攔截等動作都有機會造成甩骹,Lindsay的噩夢自2011、12年間展開。她憶述首次甩骹時,是在日本的賽場上,「賽事進行到一半,我不記得(甩骹)是如何發生,但我記得我的左肩非常疼痛,我坐在地上,我見到我的左肩完全移位(totally out of place),我立刻尖叫﹗」她形容當下感到極度刺痛及不適,場內的物理治療師立時為她先把關節移正,讓她繼續作賽。

最嚴重時 打噴嚏也甩骹

可惜禍不單行,甩骹亦很易重覆發生,Lindsay的左肩在數年間「一甩再甩」,她直言不同成因也在她身上發生過,「跌倒時想以手臂支撐地面,或有東西擊中肩膀,都曾試過。」最嚴重時,即使是打個噴嚏,她的左肩也會隨即甩骹,令她決定接受手術「關節鏡班卡氏修補術」修補肩關節盂唇。

2018年,Lindsay接受「Latarjet重建手術」,她左肩留下約3厘米長的疤痕。(洪嘉徽攝)

手術後她曾渡過安穩的4、5年,不過,2017年起甩骹重臨,她只好接受另一個更大型的手術「Latarjet重建手術」,以求延長欖球生涯數年,「即使日後不打欖球,也希望可以正常地過日常生活。」手術後首兩星期她只可休息,至4個月後可跑步及做健身,再過一個月就可受訓,術後7個月感覺完全康復,她稱現時生活並無異樣,惟打欖球時偶感不適,左手活動能力不及右手,不能大幅度「拗後」,左手也不如右手般有力。

+3

約半欖球運動員曾甩骹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及港安醫療中心骨科專科醫生林顯爵指出,肩關節是身體轉動幅度最高的關節,故容易脱位,約一半欖球運動員都曾出現肩關節脫臼。他表示,甩骹可分為兩種,其一是肩關節半脫位,即只有一部分的上臂骨(稱為肱骨)從肩窩滑出,其二是肩關節脫位,代表整個肱骨從肩窩中滑出。

曾有人半甩骹過百次 切勿自行托骹

他稱,由於半甩骹可以沒有痛楚,「有時自己郁一郁就可以入返去,以為無事」,一般人或不予理會,形成「慢性甩骹」,「半甩骹過百次的人也有」。不過,他強調若不處理,繼續甩骹的機會率很高,「有人按熄放在側邊的鬧鐘也會甩骹」,他提醒當甩骹時,市民不應繼續進行運動,亦切勿自行托骹或找跌打師傅解決問題,「如果托唔啱,其他人想再托就好難。」他指市民應立時召喚救護車送院,照X光以診斷是否出現斷骨,如骨折就必須做手術。

林顯爵指,關節鏡班卡氏修補術及「Latarjet重建手術」較為適合15至35歲的青年,歷時1、2小時,住院一晚已可出院。(洪嘉徽攝)

重建手術成功率約九成

林顯爵表示,常見的手術包括關節鏡班卡氏修補術,以微創方法,修補因急性創傷或重複性的肩部運動造成的肩關節盂唇撕裂,增強肩關節穩定性。而林顯爵去年為Lindsay進行的重建手術,就需將部分肩胛骨切除,並以螺釘固定至肩盂,手術可增加肩關節脱位前必須移動的距離,形成肩關節脱位的物理障礙。他指,90%病人在重建手術後不會再甩骹,惟職業運動員仍有一定風險。

林顯爵補充,東方人韌帶較靈活,故較易甩骹,除了打欖球,籃球、足球、拳擊等運動也容易造成甩骹,他建議,市民可透過舉啞鈴等健身運動,訓練俗稱「大頭肌」的三角肌,以保護肩關節。

急性創傷或重複性的肩部運動都可引起盂唇撕裂,如跌倒時撞傷肩膀、運動員重複地進行投擲或舉重等動作、突然拉動肩膀,如試圖舉起重物等。(洪嘉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