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傳人戊型肝炎再現 三患者住九龍城、南區及屯門 一人已離世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本港去年9月發現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rat Hepatitis E virus ,HEV)個案,至11月再發現第二宗個案,兩名患者均住於黃大仙區。
衞生防護中心今日(14日)公布三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新增個案,三名患者分別居於九龍城馬坑涌道、南區海怡半島及屯門友愛邨。其中住在友愛邨的74歲男子本身有長期病患,曾出現肝功能異常。他因長期病患於4月28日入住屯門醫院接受治療,並於5月4日離世。另外兩人曾出現肝功能異常,情況一直穩定,無需入院。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左)去年9月時指,首次發現大鼠HEV可傳染人類。(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一病人潛伏期曾到台灣及韓國

首兩宗個案分別涉及一名有長期病患的81歲男子及一名有長期病患的67歲男子。他們均曾出現肝功能異常,情況一直穩定,無需入院。第三宗個案涉及一名有長期病患的74歲男子,他亦曾出現肝功能異常,他因其長期病患於4月28日入住屯門醫院接受治療,並於5月4日離世。三名病人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大鼠戊型肝炎呈陽性反應。

衞生防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1歲男子居於九龍城馬坑涌道、67歲男子住在南區海怡半島,而74歲男病人住在屯門友愛邨。病人記不起曾接觸鼠隻或其排泄物,亦沒有在住所發現鼠隻。其中67歲男病人曾於潛伏期內到台灣及韓國,中心其後補充,該病人1月到過台灣、2月到過南韓;另外兩名病人於潛伏期內則未有外遊。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稱,根據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暫未能確定有關感染的源頭及途徑,調查仍在進行中。

三名病人均是香港人、同屬退休人士,他們的家居接觸者是其妻子,全部接觸者均未出現病徵,三宗個案的流行病學關連仍在調查中。

↓↓老鼠出沒彩雲邨實錄(極度慎入)↓↓

+5

首兩宗個案均住黃大仙區

本港去年發現全球首宗大鼠傳人戊型肝炎個案,到11月時再確診多一宗,患者均住黃大仙區,累計錄得5宗同類個案。至於本港的戊型肝炎個案數字方面,2017年錄得64宗,2018年錄得42宗,2019年截至5月13日則錄得29宗。

衞生防護中心指,目前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的確實傳播途徑尚未明,而一般導致人類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則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如飲用遭到糞便污染的食水傳播。另外,食用來自受感染動物而未經煮熟的肉或肉類產品(戊型肝炎病毒曾於豬肝內檢測到)亦可感染戊型肝炎。

食環署發言人指,署方人員會聯同房屋署職員、物業管理公司及有關人士視察區内公共屋邨、私人屋苑及三無大廈的鼠患情況,並就防治鼠患提供專業意見及技術指導,以加强防治鼠患的成效。而南區、九龍城區及屯門區各相關組別人員會展開聯合行動,加強清洗公眾地方及該處的防治鼠患工作,以及檢控違例棄置垃圾及廢物的人士。食環署人員亦會與區議員一同巡視區內受關注的地點,進行防治鼠患措施和公眾推廣活動。

九龍城區鼠患指數全港第二高 達6.1%

2018年全港各區平均鼠患指數為3.4%,今次有患者居住的九龍城區是全港第二高,達6.1%,僅落後於深水埗區的6.7%。其餘兩名患者所住的屯門及南區,鼠患指數均低於平均,分別為2.1%及0.5%,南區更是全港鼠患指數最低的一區。

↓↓全港各區2018年鼠患指數↓↓(由低至高排列)

+14

2018年全港鼠患參考指數為3.4%,較2017年的3.5%略低。食環署表示,指數少於百分之十,表示鼠患情況並不普遍,而今年會繼續分兩階段進行全港滅鼠運動。首階段已於1月初展開,直至3月15日完成。而第二階段將於7月展開,為期十個星期。署方指,會繼續研究及測試不同技術,如夜視攝錄機、熱能影像攝錄機、氣壓滅鼠器等,以提升對老鼠活動的監察及控鼠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