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校生在港首發現蝸牛殺手「新幾內亞扁平蟲」獲獎 促政府正視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蝸牛殺手」殺入香港。本港兩名名校高中生在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過後,在淺水灣發現一條不知名的黑色疑似「鼻涕蟲」(蛞蝓),兩人鍥而不捨,不斷找資料及找機構協助進行檢測,確認為首次在港發現的「新幾內亞扁平蟲」,之後在中環等地都有發現。
今次發現令他們奪得全球最大型的STEM國際賽「Intel ISEF」(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動物科學組別三等獎及Sigma Xi科學研究學會優異獎,「星之子」陳易希就是在「Intel ISEF」奪獎而出名。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新幾內亞扁平蟲」現已列為世界100種最可怕的外來侵略物種之一,此蟲令太平洋群島及美國等地一半蝸牛面臨絕種威脅。《國家地理雜誌》的片段可見,蝸牛一旦遇上此蟲,會被纏繞再包裹吞噬,無法逃走。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新幾內亞扁平蟲」現已列為世界100種最可怕的外來侵略物種之一。去年在淺水灣發現的一條已死亡,此為近日捕獲的另一條。(張美華攝)
「新幾內亞扁平蟲」可謂「蝸牛殺手」,令太平洋群島及美國等地半數蝸牛面臨絕種危機。(張美華攝)

來自聖若瑟書院的楊沐華和漢基國際學校的叶若言對獲獎感到興奮,又期望獎項能引起政府及社會關注入侵性物種,對本港將造成生態失衡的危機。

去年「山竹」後淺水灣發現 查不出名稱

楊沐華憶述去年9月中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本港後,一次研究腐木的生物多樣性期間,在淺水灣麗海堤岸路發現一條黑色的扁平蟲。他指當時發現新蟲後,曾翻遍不同中國的昆蟲圖鑑,希望尋得該蟲品種,但卻遍尋不果。

聖若瑟書院學生楊沐華(左)和漢基國際學校學生叶若言,因首次在香港發現「新幾內亞扁平蟲」而獲獎。(張美華攝)

能成為全港首兩人發現「新幾內亞扁平蟲」,楊沐華形容全靠「幸運」。

每日清晨5時半到各區搵蟲

楊沐華表示,兩人發現的扁平蟲體型為扁平,兩頭為尖,頭部可見兩個眼點,背側呈深棕色,有一條黃色的細長中線,腹部則呈淡灰色,特徵與「新幾內亞扁平蟲」形態分類標準吻合。在發現第一條扁平蟲後,由於未能準確掌握該蟲實際品種,得悉扁平蟲屬夜行性昆蟲,兩人其後更於每日清晨5時半起,便到不同地方尋找扁平蟲的足跡。

對比基因數據庫 確認屬「新幾內亞扁平蟲」

兩人在今年復活節將發現到的扁平蟲,通過對比GenBank數據庫中已提交的新幾內亞扁蟲的COXI序列,以及二人發現的扁平蟲序列,最終得到百分百基因吻合的結果,確定該扁平蟲屬於高入侵性的「新幾內亞扁平蟲」,並將新發現列入研究中參賽。

「新幾內亞扁平蟲」已在港擴散,連中環都可找到。(張美華攝)

中環都有發現 美國半數蝸牛面臨絕種

叶若言補充,「新幾內亞扁平蟲」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更令太平洋群島及美國等地一半蝸牛面臨絕種。該蟲已入侵本港多處地方,包括中環等核心地帶。她呼籲政府立刻採取行動正視入侵品種,除了監測影響外,亦需防止蔓延到附近其他地區,以免對本港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新幾內亞扁平蟲」為何會在本港出現?楊沐華說,他一直思考這問題。由於扁蟲最常依附在泥土及花卉中,他估計很大可能透過商業植物買賣活動傳入本港。他期望下一步能夠研究選擇性地清除入侵性物種,以保護本港的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