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屢掀爭議 杜立基批欠原區安置最致命:邊緣化居民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香港舊區林立,港府近年推展多項市區重建項目,一幕幕逼遷、清場重複上演。重建地盤的圍欄背後,推土機抹去的不只社區歷史,亦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居民家園。
曾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的規劃師杜立基坦言,現時舊區重建忽略最重要的「原區安置」,令舊區居民被迫遷出熟悉的社區,進一步被「邊緣化」。儘管市建局過往曾多次承諾保留社區特色,杜立基指這只是「門面工夫」,「原來嘅人都無能力再入返嚟。」

杜立基曾擔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更於當年義務協助利東街居民籌備方案。(羅君豪攝)

政府於2011年完成修訂《市區重建策略》,提出「以人為本、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理念,重申市建局於項目規劃的階段,將先進行社會影響評估。當中亦為受2011年2月24日後啟動的重建項目影響的居民,提供「樓換樓」計劃。合資格的居民可以購買原址重建項目的單位,或選購市建局於同區項目或啟德發展區內預留的樓換樓單位。不過,接受樓換樓的業主必須先接受市建局按照「七年樓齡」呎價計算的現金補償金額,而可供選購的新單位亦只於新建項目內最低的數個樓層。

如果要做重建,又想保留原有嘅社區活絡,即係邊緣群體嘅問題;而大部分(居民)都無好多資源,佢哋嘅選擇一定少咗,或者被迫接受其他安排。
香港規劃師學會前副會長杜立基

曾經協助灣仔利東街居民提出「啞鈴方案」、前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杜立基坦言,本港於舊區重建的項目中,忽略原區安置的重要性,變相難以於發展及保持社區脈絡之間取得平衡,導致「人為、強制性士紳化」。他解釋大部分舊區居民,因受經濟能力所限,往往於重建後被迫遷出原區,「入嚟嘅都唔再係原本班人,原本嘅人都無能力再入返嚟。」結果他們被迫遷到不熟悉的社區,再一次適應新生活,變相令一班基層市民再被「邊緣化」。

杜立基稱近年不少重建項目均有能力達致原區重建,包括深水埗區。(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保留社區特色只是「門面工夫」

他批評,政府當年檢討《市區重建策略》時,一直拒絕將原區安置的概念納入政策內,認為難於在每區實行,「但對個區最少影響是搬來搬去……好似房委會屋邨重建都係左搬右、右搬左。」他指出近年不少舊區重建項目均有能力做到原區安置、先建後拆的規劃,如同時推展數個重建項目的深水埗區,甚至現時開始的土瓜灣區項目,「只要推展項目時間表好啲,一定做得到。」

他續稱,市建局不能以技術上有困難推搪,否則只令現時的樓換樓計劃、保留社區特色的措施淪為「門面工夫」。本港正面對大規模社區老化,重建項目一個接一個,杜立基認為難以將原區安置的元素排除在外,「唔通全部搬晒去洪水橋咩?」

杜立基稱原區安置能將對居民的影響減到最低。(羅君豪攝)

今年為香港規劃師學會成立40周年,學會目前正舉辦「同城同學」活動,透過一系列與城市規劃有關的導賞團、工作坊,讓公眾更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