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球韋帕】風暴未達「颱風」級數 離港300公里也要掛八號波?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熱帶風暴韋帕襲港,天文台在今日(7月31日)下午1時40分改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是今年首個八號風球。天文台指出,韋帕在晚上最接近香港,在香港西南300公里左右掠過。
其實,過往以「熱帶風暴」強度接近香港的熱帶氣旋,一般要非常接近香港才會導致天文台發出八號風球。而今次韋帕由於烈風圈延伸到相當遠,即使以熱帶風暴強度在香港300公里左右掠過,也足以導致八號信號,屬於較為少見。
專家指出,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這種風暴的發展其實還未成熟,令其環流內最大風的地方並非位於風眼眼壁,反而集中在風暴的外圍,香港被「風尾」掃到而要掛八號波。

+13

韋帕烈風範圍逾300公里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據天文台定義,是導致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從信號所示方向吹襲」,其中烈風為平均持續風速每小時63至87公里、暴風則為88至117公里。而「熱帶風暴」的定義,則是指接近風暴中心之10分鐘最高平均風力,達每小時63至87公里,即剛好烈風水平。

所以,縱使每個風暴的環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過往以熱帶風暴強度接近香港的熱帶氣旋,一般都需要正面吹襲(進入香港100公里範圍內)甚至在香港境內掠過,才會導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遠在超過300公里,天文台也發出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近年也出現過,例如2014年的颱風海鷗(最接近時370公里)、2011年的颱風納沙(最接近時350公里),不過二者皆已達到颱風強度。

《香港01》記者亦翻查過去30年,以熱帶風暴強度襲港(以最接近香港時計算),最終導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全部皆進入香港100公里範圍內。而今次發出八號信號後20分鐘(即下午2時),韋帕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340公里,已屬「超遠」距離的八號風球。

參考天文台在中午12時50分發出的「為船舶提供的熱帶氣旋警告」,韋帕風速超過每小時33海浬(約61公里,接近於烈風下限)之半徑範圍,東北方達到180海浬(約333公里),其他方向為120海浬(約222公里),東北面正好是其影響香港的位置。

而翻查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的風場圖,韋帕的風力結構,確是外圍較接近香港的部分最為大風,接近中心位置反而沒有那麼強(下圖)。

這是截至7月31日下午6時,GFS的韋帕風場圖。可見其最大風的部分(紅色和紫色部分,該處風力約為每小時六、七十公里,即烈風水平),是集中在風暴的東北面外圍,剛好是香港附近的位置。(網上截圖)

地下天文台:「季風低壓」發展而成 風暴發展未成熟

民間氣象組織「香港地下天文台」在Facebook專頁指出,一個熱帶風暴在香港300公里外仍可為本地帶來烈風,其中一個原因是韋帕是從「季風低壓」發展而成的熱帶氣旋。在其發展初期,仍然會保留一定的季風低壓特性,即較強風力仍分佈在較外圍位置。不過隨著熱帶氣旋進一步發展,較強風力會從外圍逐漸靠向較接近低壓中心附近;完成上述轉化及整合過程後,熱帶氣旋就能夠在合適環境條件下進一步增強。

地下天文台回覆《香港01》記者查詢指,這種風暴的構成,可以理解成其發展還未成熟。不過強調風暴仍未登陸(截稿前),所以暫未能斷言熱帶風暴是否韋帕的最終強度。另外在個別情況下,也可能導致中心附近並非風力最強之處,例如去年的颱風山竹,由於其橫過呂宋時結構被破壞,令其最大風的區域處於中心以外約100公里(按:剛好是其掃過香港的位置)。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亦指出,正常發展成熟的熱帶氣旋,如去年的颱風山竹、前年的颱風天鴿,一般都已在西北太平洋空間充足的地方發展完成,結構完整,它們風力最強的位置,正常而言都在其接近中心位置,即眼壁附近。今次的韋帕,生成之時已在南海,今晨時甚至連名字都未有,發展空間較小。

梁榮武提醒,影響最後實際風力的因素仍有很多,例如是雨帶的位置和強度。因為在強雨帶覆蓋的地區,下雨時陣風的風力會被推高,從而提升整體的平均持續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