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生物學家發現本港海域海毛蟲新品種  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本港去年夏季起,多個泳灘出現大量海毛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亦在荃灣一帶的泳灘發出廣播及告示,指附近水域發現海毛蟲,提醒泳客小心留意,一度引起社會關注。香港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今(27日)公布,在香港水域發現新品種海毛蟲,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表示,「雙斑海毛蟲」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發現的海毛蟲新品種。(鄧穎琳攝)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表示,去年夏季屯門及荃灣多個泳灘出現海毛蟲後,團隊收集泳灘及淺水泥灘的海毛蟲樣本後,確認發現「雙斑海毛蟲」。他稱,這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發現海毛蟲新品種,「雙斑海毛蟲」以斑紋特徵命名,棲息於深度少於20米的淺海沙底,曾在西貢牛尾海附近的橋咀洲及東平洲等香港東部水域出現過。

新品種「雙斑海毛蟲」有毒,人體皮膚接觸後會致敏感疼痛。(鄧穎琳攝)

他提醒,新發現的「雙斑海毛蟲」亦是有毒,海毛蟲是環節動物,每個體節都長有一對類似小腳的疣足,上面滿布剛毛,而海毛蟲的毛易斷,人體皮膚接觸後會致敏感疼痛,市民不應捉海毛蟲。此外,邱的團隊還鑑別到去年在港爆發的海毛蟲品種是「梯斑海毛蟲」。

「雙斑海毛蟲」資料:
蟲身:呈校形長28至39毫米、寬7至14毫米,約有30個體節
特徵:背部的中央位置長有獨特斑,每個體節都有兩個黑點,以一點跟着一點的形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