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跑進生死之間 邊跑邊諗 邊度死?

撰文:鄧芯怡
出版:更新:

明晚(16日)是盂蘭節,傳統上人們會燒街衣祭祀祖先或孤魂野鬼,每年當晚街上行人都甚少,因怕夜歸會「撞鬼」,但今年有機構「全城街馬」衝破禁忌,於盂蘭節當晚舉行「盂蘭跑」。活動聽起來是一場跑步比賽,但實質是一場生命教育課,冀參加者藉活動反思生死。
當晚會有義工帶領300名參加者,跑進中西區傳說中猛鬼之地,途經如東華醫院、廣福義祠、壽衣店等見證生老病死的「景點」,參加者還會角色扮演成長者、臨終病人或照顧者,討論生死課題。

參加者會經過廣福義祠,又名百姓廟,於咸豐六年(1856)建成,初期是供奉來港謀生卻客死異鄉的人,後來鼠疫肆虐時收容患病華人,很多人在此死去。(羅君豪攝)

「盂蘭跑」是社企全城街馬與慈善團體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合辦的跑步嘉年華重點賽事。活動吸引300名市民報名參與,明晚(16日)他們將會分成10至12組,每組約30人,傍晚7時起,每組由兩名領跑員帶領從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出發,跑往上環太平山街、荷李活道一帶後折返,全長5公里。

沿途參加者會經過見證生老病死的「景點」,如老字號梁津煥記壽衣店、東華醫院、廣福義祠(又稱百姓廟)、俊城號紙紮鋪等。他們獲分派長者、臨終病人或照顧者的身分,當跑至部分「景點」時,須代入特定身分思考生死問題。全城街馬創辦人梁百行表示,人生就如一趟跑步旅程,有起點、有終點,希望跑步結合相關活動,提升公眾對生死問題的關注,刺激他們思考生死:「講死並不是忌諱,應勇於探討和面對」。

賽事以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作起點及終點,途經上環荷李活道,太平山街等地,當區有不少廟祠、小店都可作為生命教育題材。(孟蘭跑網頁)

賽事其中一站是東華醫院的安老院門外,在這裡跑手分別以3個角色身分,選擇他們想「死在哪?」和死後「想點葬?」。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李昕指,現時很多人死在醫院或老人院:「但到底自己或臨終親人的意願如何呢?死在自己家中,與至親一起渡過人生最後一刻,會否是一個選擇呢?」很多人死前都沒有想過,或跟家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大會希望藉活動能打破傳統避談死亡的禁忌,鼓勵年輕一代思考死的問題。

廣福義祠曾因經營不善,被當時的英政府下令封閉修整,促使附近的東華醫院於1872年建成,為當時的華人贈醫施藥。(羅君豪攝)

跑步思考身後事

李昕續指,很多人死前沒有向家人表達自己死後「想點葬」,家人可能因殯葬形式意見有分歧而產生磨擦:「現時有土葬、火葬、海葬、花園葬,或不同宗教儀式進行,若死前已向家人表達意願,可免卻家人為死者選擇殯葬形式而有爭拗。」

在盂蘭節不少人都會在街上燒街衣祭祀先人或鬼魂,跑手亦百無禁忌,跑到一間在區內經營超過40年的俊成號紙紮鋪,為自己及過世的親友挑選紙紮品。李昕指燒紙紮品是一種心靈安慰或解開心結,在生者可能未有好好孝順或照顧逝去親人,藉燒紙紮品,向家人表達心意。

跑手到紙紮鋪時,要想希望死後家人「燒咩畀你?」或為過世親人選擇紮品。(羅君豪攝)

領跑員Adam同時有份籌備今次盂蘭跑,在籌備期間不幸地有好友的母親去世,觸發他主動跟家人討論生死、器官捐贈的問題。他表明希望以簡單環保的方式舉行自己的喪禮,「播我的相片、短片,簡簡單單不用燒衣紙。」他又希望遺體火化後,可以將骨灰撒於花園或樹林,而他的家人亦很開明,不介意殯葬形式。他希望其他跑手也從活動中有所得著。

現時百姓廟正殿內除供奉地藏王菩薩,神壇上也供奉濟公。(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