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身分 不一樣的外表 少數族裔在香港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從相貌、衣著、語言、習慣來看,你或許不當他們是香港人,但他們卻視香港為家,對香港人這個身份珍而重之。這群少數族裔離鄉人,上一代落戶香港,時日流轉,生出來的第二代人雖熱愛這城,卻免不了遇過語言障礙、歧視與傷害。你願意換個角度,從他們的視點看一下嗎?

印度女孩Kawaljot Kaur<p>為香港的自由而快樂,為香港的歧視而難過
Kawaljot Kaur其中一張作品是將自己的影像與城市二合為一,表達生活在繁榮都市的壓迫。(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性別歧視到種族歧視

現年17歲的Kawaljot Kaur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過雙親是印度人,婚後移民到香港生活,在印度成長的母親受盡性別歧視,女性不能讀書識字,只可以留在家中打理「家頭細務」,為了子女的將來,他們堅持要適應香港的生活。「我可以想像自己沒有搬來香港的生活,就像我的堂姐妹般,我的生活就只是等嫁人了。」Kawaljot Kaur既為身在香港而擁有的自由而快樂,同時又為面對的歧視而難過,她舉例指年幼的弟弟因為宗教原因而包頭,在街上經常被途人注視,「弟弟曾經問我為什麼別人經常望著他,對他的問題,我無言以對。」也許旁人只是好奇,但日積月累的目光,卻成了無影的大石壓在身上。

我的惡夢——中文考試

Kawaljot Kaur懂廣東話,但唸出口卻成了書面語,不過與人溝通對答則完全沒問題。就讀中五的她下年要考文憑試,她坦言非常擔心中文科,一旦中文科不合格,就考不進大學,「老師經常跟我們說要學好中文 ,才有前途,才容易找工作。」她期望政府可以支援少數族裔學習中文,「如果可以,希望在考試上對少數族裔的中文要求降低一點,我有很多中國籍朋友,但畢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仍是印度語。」

菲律賓女孩Sarah Elizabeth Nerveza Obiacoro <p>香港是我能夠稱得上家的地方
Sarah認為生命中少不了傷痛,利用影像表達一個被困的自己,期望自己走出陰霾。(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歸家 不願再離開

菲律賓裔的Sarah Elizabeth Nerveza Obiacoro生於香港,但小二時因家庭問題,曾經跟母親返菲律賓,小住1年後,但她始終覺得自己是個香港人,決定回到香港,更深信自己不會再離開。 「香港是一個讓我能夠稱得上家的地方,這裡安全、方便,我知道我走在街上不會遇襲,我會受到保護,比較之下,我覺得菲律賓治安不太好。」她對香港人的身份感到自豪。

Sarah 形容香港是一個讓她稱得上家的地方。(余秋婷攝)

歧視 無孔不入

不過,在香港生活,她始終不能免於歧視。在電梯內,陌生人以為Sarah不懂廣東話,肆意談論她的外表身材、猜測她的國籍,有時帶點恥笑,令她感到不自在,但她選擇沉默,假裝聽不懂,免起爭拗;有時乘坐巴士,全車幾乎滿座,卻無人願意坐在她身旁,令她感到自己被隔離。歧視存在於生活細節之中,Sarah愛中式美食、愛飲茶、愛吃牛肉麵,不過很多本地餐廳卻沒英文餐牌,每次外出食飯,她都要找友人同往。

 

啟勵扶青會舉辦「真.我」展覽,展出35名少數族裔中學生,54幅描繪生活的攝影作品,展覽由今日起至下周四,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平機會主席周一嶽在展覽會開幕禮上說:「少數族裔因為文化差異,不敢表達自己,經常收起自己,希望活動能真正將他們帶到公眾眼前,讓大眾對他們有更多了解更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