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避免長期留家「屈出病」 中大醫院教9招抗情緒困擾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本港在1月23日出現第一宗確診個案,至今日(23日)已有三個月。這段時間為了防疫,不少市民都在家工作,放假時也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離。
不過,長期留在家中,部分人開始出現情緒困擾,小朋友容易「呻悶」,甚至有夫妻因相處時間長,矛盾日多,家庭問題漸浮現。
中大醫院今天(23日)在網上直播,教授9個在家抗疫、處理情緒的小貼士,下文將逐一說明。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醫生(中)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右)分享9式面對疫情、處理情緒的小貼士。 (網上片段截圖)

家人接觸多頻現衝突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醫生指,在疫情影響下,近期求醫人士增多,例如有人因與家人接觸多了而出現衝突,亦有子女覺得被家長「𥄫實」,甚至有人非常擔心口罩等防疫物資不足,會經常點算家中存量,即使疫情稍緩,情緒仍十分崩緊。她提醒,如果覺得無口罩就無安全感,一回家就需從頭到尾消毒一次,可能已是反應過大,若情緒影響到身體狀況,包括悶悶不樂、肌肉崩緊、食慾不振、無法入睡等,就屬焦慮,或需求醫,因有機會演變成抑鬱、焦慮。

蔡曉陽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分享9式面對疫情、處理情緒的小貼士:

1. 訂定時間表
陳雅文稱,疫情帶來不確定因素,如需要在家工作者,可以為自己訂立時間表,「如果知每日應該做啲咩,有系統,個心會定啲。」

2. 讓小朋友發揮創意
陳雅文認為,如果有兒童因不能外出而「扭計」時,除了可以為他們訂定時間表外,亦可鼓勵小朋友發揮創意,「人係要悶,創意先嚟,可以比啲紙同布佢,同佢講爸爸媽媽係得呢啲嘢咋,你自己諗辦法啦。咁佢就可能有好多創意。」

3. 清晰表達自己需要
陳雅文指,有人或要求家人分擔家務,但未有清晰說明希望如何協助,例如只說「你可唔可以做多啲家務?」,她認為應該改為說「你可唔可以隔日煮飯?」,她解釋說:「唔使估估吓,相處會好啲。」

4. 預留「私人專屬時間」
陳雅文認為,每人每天都應有一段時間是私人專屬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喜歡喝咖啡的人,可每天有一段時間嘆咖啡;亦可用私人專屬時間與朋友聊天。

5. 善用電子科技
陳雅文稱,有人因不能見朋友而感到孤獨,但其實可以善用電子科技,例如打電話或視像對話,亦可以一起在網上看電影,邊看邊討論,「都可以網上食飯,例如逢星期三午膳時間,一班在家工作嘅人就可以一齊食飯。」

6. 減少留意疫情相關的新聞
陳雅文解釋,如果有人對疫情感到焦慮,就不應時刻留意相關新聞,「例如只睇10分鐘;唔睇視像新聞,只睇文字新聞;或者淨係睇標題。」

7. 保持良好睡眠以增強抵抗力
陳雅文建議,失眠時應離開床舖,做一些輕鬆的拉筋,或看漫畫,就不會因為擔心睡不著而出現更多焦慮感。

8. 找人少的地方做運動
蔡曉陽指,大家除了可以在家做運動外,如果真的希望外出,亦可選擇人較少的時間及地點做運動,只要做好個人衛生便可。

9. 做靜觀練習
蔡曉陽稱,靜觀可以令人減少胡思亂想,處事較為冷靜。

▼限聚令升級延長▼(按順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