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評智經退保方案 籌謀踏出「老有所養」第一步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智經發表研究報告,建議由兩方面著手改善退保,一為設立「公共退休金」,二為改良強積金制度。(Getty Images)

早前全民退保問題曾引發各方熱議,在情在理,社會的確有責任做到「老有所養」,讓長者可頤養天年,同時又須未雨綢繆,籌謀銀髮時代的經濟路向。

近日,智經研究中心(智經)發表研究報告,探討如何改善退保並建議由兩方面著手,一為設立「公共退休金」,取代現行長者綜援及生果金,二為改良強積金制度。

 

智經退保兩策

 

按「公共退休金」方案,如每月總入息不多於5,000元,又資產不多於50,000元,該65歲或以上長者每月可獲得3,200元。方案看似簡單,但只要耐心細閱,即可發現該方案已巧妙引入相關設計,不着痕跡地回應現時退保爭議。

 

首先,反對一方不滿「全民」概念,認為實行這種退保的話,億萬富翁和蝸居老人都會獲得同等補助,辦不到按需要分配資源。智經方案即包含「階梯式設計」,按長者入息及資產超額多寡,按比例遞減退保金額。

 

相反,支持一方則不滿政府所提「有經濟需要」方案,只為扶助貧困長者,尤如綜援「翻版」,不符全民退保原則。驟眼看來,智經方案好像同樣設有入息及資產審查,與政府方案無異,但當中卻有微妙不同。

 

政府方案乃一刀切,如長者通過不了審查,那麼一分錢退保都拿不到;「公共退休金」方案則實行遞減機制,以現時生果金額度$1,235為下限,確保不論貧富,65歲或以上長者至少可獲取此最低金額。

 

智經亦考慮到財政負擔問題,強調如要確保「公共退休金」50年收支平衡,其實只需「政府一次過注資$100億作啟動基金,而勞資雙方願意按僱員入息作出1%的額外供款。」

 

至於強積金制度,智經順應輿論要求,建議取消對沖機制,不准企業以強積金抵銷長期服務金,損害僱員退休福利;政府又應實施「配對供款」,利用財政補貼,鼓勵僱員增加自願供款。

實現「老有所養」,政府責無旁貸,絕不能視為「施捨」福利。(智經網頁)

如何為老齡化社會作好準備?

 

智經大概知道,報告內容主要為折衷多方意見,規模亦欠野心,但有鑑於目前爭議熾烈,上述兩項辦法所遇阻力較少,成事機會亦較高。萬事起頭難,雖然機制一開始未必能盡善盡美,但智經方案至少能規避政治泥沼。


我們認為,落實智經方案只是踏出第一步,未來政府仍需跟進改善,才能達到真正的「老有所養」。

 

首先,政府必須承認,其對「老有所養」乃責無旁貸,絕不能視為「施捨」福利。然後政府應以「公共退休金」為基礎,逐步提升最低金額,放寬入息及資產限制,讓貧困長者可獲得更大保障,小康長者亦不用終日憂心積蓄不足,可以放心消費,回饋經濟。如長者認為自己儲備充足,毋須拿取公家資源,也可申請免取,政府可相應設立「善長名單」,以示表彰。

 

除此以外,政府可以改良強積金制度為開端,進行全面檢討,調整方向為由現行勞顧雙方均分供款,逐步轉為由僱主和企業承擔更多供款,減輕僱員負擔。香港號稱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資本家得益於優惠政策,多年來總分得最大份「餅仔」,如今要其肩負更大社會責任亦理所當然。

 

其實,全民退保只是達到「老有所養」的手段之一,另外還要配合其他養老的設施和相關政策。錢財只是工具,令長者生活得有尊嚴才是目標。即使政府處理好退保機制,還要多想一步,思考老齡社區的種種需要,療養看護自不可少,但工作娛樂亦同樣重要。「老有所養」並非是消極的福利,而是發掘銀髮經濟的潛力:長者既是消費者,可以帶動產業發展,同時也可以是生產者,繼續應用技能和經驗。

 

香港正經歷社會經濟轉型,難題千頭萬緒,老齡化只為冰山一角。然而正如智經所示,我們可牽此一髮以動全身,由小問題如退保入手,制定各方接受的折衷方案,旁及稅制、公共財政、產業發展等大問題,以期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完成過渡,為老齡化社會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