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外賣急增變環保災難 轉用環保餐具係咪可行?

撰文:朱潔玲
出版:更新:

疫情期間,外賣需求大增,但市民的方便同時成為地球的負擔。有發泡膠回收工場指,自疫症爆發後,每星期收到約5000件即棄餐具;另一邊廂亦有環保餐具生產商藉機推廣,冀從源頭「走塑」。即點擊影片,看看市民在疫情下可如何在環保與防疫間取得平衡。

在荃灣的回收工場,發泡膠直搗天花板。其中一幢幢雪白的外賣盒尤其顯眼,疊高的模樣比平日零丁地躺在垃圾桶內更震撼。「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項目經理李家銘(Andy)指,近日送來回收的發泡膠餐具數量大增,「以前市民係散裝送嚟,但而家當一家人都叫外賣時,係一幢一幢咁送過嚟。」他表示2月和3月均收到逾60公斤發泡膠餐具,拿來工場回收的人數比以往增逾一倍。

發泡膠重生 可製成家品或電器外殼

現時工場主要回收發泡膠,但為了方便市民,亦設立塑膠回收站,方便市民「一站式」回收,工場會將收集到的塑膠,運往回收塑膠的行家,而對方亦會將收集到的發泡膠作交換。當工場收集到相當數量的發泡膠後,會用熱熔機將其壓縮,招標出貨給下游機構,製作成再生物料。除了一般建築材料外,相架以及一些電器外殼亦可由這些再生物料造成。以一個60克的相架為例,大約需用60克發泡膠,即約8個飯盒。

工場收集到相當數量的發泡膠後,會用熱熔機將其壓縮。(岑卓熹攝)

雖然即棄餐具堆積如山,但Andy笑言至少市民的回收意識增加,知道可以回收,也許亦因市民多了時間在家,送來的外賣餐具都洗得乾乾淨淨。不過他澄清,工場現時並非每件發泡膠產品也能回收,如普遍日式杯麵,因外層塗層多為PP(5號塑膠Polypropylene)物料,中間發泡膠為PS(6號塑膠Polystyrene)物料,兩者結合後工場未能處理。但一般茶餐廳的外賣盒,或是電器包裝的發泡膠都能回收。

近日收到發泡膠數量增加,但工場人手不足需靠義工幫忙。不過Andy形容團隊「打慣仗」,反而更希望能將回收工場擴充至多區,增加處理量,連結整條回收處理鏈。大概就如項目名稱「迷失的寶藏(Missing link)」一樣,為每件珍貴的回收物品,砌出一條回收直路。

環保餐具生產商:市面餐具多是假環保

然而,即使回收業再完善,都不及從源頭減廢有效。環保餐具生產商Purearth老闆韓瑞源(Rik),以蔗渣或竹纖維製作即棄餐具,並在生產過程加入防水防油食用劑,聲稱埋在泥土90日內可完全分解。他表示現時市面充斥「環保餐具」,但非真正「環保」,例如不少紙餐具上都加了一層膠膜,令產品難以分解。因此Rik指產品堅持不用膠膜,更即場吃起餐具來證明用作製造的物料是百分百天然,不過他亦坦言堅持環保的同時,亦令產品出現缺點,就是產品容易變軟,難長時間使用。

「限聚令」下,不少餐應轉型搶攻外賣市場,Rik亦承認餐廳查詢增長逾一倍,但大部分最後都因價錢而卻步。Rik憶起近日叫外賣時,一個餐已用上10件塑膠餐具,令他更深感受到對地球的傷害,因此亦計劃多作推廣,包括以優惠價出售予慈善團體派飯。他表示明白近日不少餐廳地方都有經營困難,售價比發泡膠盒貴約兩至三倍的環保餐盒,或會增加餐廳經營成本。但建議餐廳可同時提供傳統餐具和環保餐具,讓消費者自行付費選擇。他解釋客人只要比買傳統餐具多付一元,其實已足夠彌補成本,希望市民即使不購買,也能多認識環保餐具。

環保餐具生產商韓瑞源建議,餐廳可同時提供傳統餐具和環保餐具,供消費者選擇。(楊榮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