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高中生欠國際視野 逾六成人答不出脫北、難民潮為「人口流動」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研究顯示,本港高中生的國際視野薄弱,有八成自評國際視野屬一般或不足;研究團隊列出11條跟國際事務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舉出事例,以11分為滿分,受訪學生平均只獲5.97分,即僅僅合格。
當中,約六成三學生未能列出敘利亞難民潮、脫北者屬於「國際人口流動」例子,另有近七成人無法舉出「國際裁軍」的例子。研究團隊建議中學通識課程應加強國際文化共融,跳出「香港作本位」的框架。

難民潮衝擊歐盟邊境,但一項研究發現,本港學生大多不知道難民潮屬於「國際人口流動」的例子。(Getty Images)

中大亞太研究中心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與Roundtable Education合作,在今年6至7月,以問卷成功訪問來自26間學校、共657位中四至中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自評國際視野平均值勉強合格,以5分為滿分,平均自評3.15分;六成學生自評國際視野一般,兩成則指自己視野不足。

對人口流動及軍事認識薄弱

國際知識方面,本港高中生表現亦只是緊緊合格,以11分為滿分,平均只有5.97分。

Roundtable總監馮智政認為本港通識科課程「以香港為本位」,或欠缺國際文化共融的視野。(胡家欣攝)

調查問卷設有11條問題,要求受訪學生列出相關國際議題的例子。結果顯示,本港高中生最熟識國際公共衛生及全球氣候議題,分別有86.5%及74%學生能夠正確列出例子。

相反,多達六成三學生未能舉出敍利亞難民、脫北者等,屬於「國際人口流動」例子,近七成學生亦未能舉出日本修憲、中國裁軍等,作為「國際裁軍」的事例。

研究又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得分相對較低,家庭月入4萬元以上的學生,國際知識問卷中平均得分為6.49分;而家庭月入2萬以下的學生,得分則為5.84分。研究團隊成員之一、Roundtable總監馮智政認為,家境差的學生英文語言能力較弱、外遊次數較少,建議投放更多資源來改善差距。

通識課程以港為本位 欠國際觀

馮智政坦言,研究結果反映本地高中生國際知識薄弱,學生國際視野及教育課程相對其他地區是「輸在起跑線」。

他舉例,新加坡每兩至三年改革教育課程,重視國際公民身份,教育定位向亞洲接軌,訓練學生文化共融能力。相反,香港課程更新較慢,雖然通識科有全球化單元,但仍停留在知識及認知層面上,而學生心態上仍停留在「以香港為本位」。

馮智政建議師生除了思考國際議題如何影響香港,也可以思考香港如何影響世界,「成日教麥當勞如何影響香港,能否讓學生知道有港式茶餐廳在台灣開店?唔好認為在香港先生存到,要『諗大啲』,先可以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