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新冠肺炎】感染個案全球最低之一 香港交出亮麗防控成績表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踏入2020年下半年,全球多個國家仍受新冠肺炎影響,包括美國、俄羅斯等大國。而香港本地確診個案只錄得零星數字,而且大部分為輸入個案。香港人亦慢慢走出疫情陰霾,商場、食肆、酒吧逐步回復人流,周末的沙灘、公園更是人頭湧湧。據Google 人流趨勢報告指出,相比疫情爆發初期人人傾向在家工作,香港人自6月起已逐漸回歸工作場所辦工。
從數字反映,香港的感染個案及死亡率屬全世界最低的地區之一。在政府、商界、民間合作應對之下,「拉Curve」來看,香港還算交出一份亮麗的疫情防控成績表。

先看看其他先進大國的抗疫措施。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將新冠肺炎政治化,《紐約時報》 指出,早在 1 月底,已有專家向政府警告疫情規模將擴大得難以置信,政府需嚴密防控,但遭特朗普無視。初時最具體的抗疫措施,僅是限制來自中國旅客入境。其應對手法亦堪稱災難,他曾於白宮記者會質疑即棄口罩,認為可用很好的液體(very good liquids)消毒口罩、循環再用;又曾建議研究將消毒劑注入人體,以嘗試治療新冠肺炎,引起醫學界猛烈批評。

同時,美國民眾普遍認為只有染病人士才需要佩戴口罩,亦沒有洗手習慣。從 2 月 26 日到 3 月 16 日,短短3周時間,美國累積確診病例從 15 宗大幅增加至 4,226 宗,特朗普才開始意識到嚴重性並同意建議全國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6個州份先後宣布居家令,及關閉所有非必要的零售店鋪,令美國市面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滯。現時美國社區感染人數已接近3,000,000。

美國民眾普遍認為只有染病人士才需要佩戴口罩。

英國佛系抗疫 意大利一刀切封城

英國首相約翰遜首先採取「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方案, 不封城,不刻意抑制傳播,時候到了,英國會有約6成國民感染後產生免疫抗體,屆時未免疫的國民就難以被傳染,藉此控制疫情。約翰遜當時坦言,更多家庭將失去至親。英政府認為,過早實施嚴格隔離措施,民眾更可能在長期守規下出現疲態產生抗拒。直至3月中,英國的每天確診病例持續按比例增加,政府才宣布全民居家隔離及禁止公共場所兩個人以上的聚會等措施,現已造成超過30萬人確診。

意大利是疫情最嚴重歐洲國家,意國政府僅於確診人數持續惡化,單日確診破千宗後,才急急於3月10日決定一刀切全國封城防疫,全國學校、健身房、博物館和夜總會等場所全面關閉,同時禁止公眾聚會,全國各地的足球比賽等體育賽事一律暫停。

香港漸進式防疫 減經濟損害

對比歐美,香港政府反應較為迅捷。香港首次發現病例是於1月22日,首兩宗初步確診個案是從武漢乘高鐵返港的輸入個案。政府立即針對湖北地區實施有限度封關,1月24日停止香港與武漢之間的航空和高鐵班次,並於1月27日禁止從湖北及武漢旅客入境,並且逐步封閉連接內地的關口。

至2月4日首次出現社區感染個案後,翌日香港政府再進一步關閉口岸,僅剩香港國際機場、深圳灣管制站及港珠澳大橋三個關口持續開放,以壓縮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流動,並聽取專家意見,引用法例規定所有由內地入境人士需強制檢疫,結果檢測呈陽性人士需馬上送院進行治療,而隱性檢測結果人士亦須進行14天隔離措施。

港府實行漸進式封關,壓縮各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流動。

另外,出現本土感染個案前,學校及政府公務員由1月29日起,已開始停學及在家工作,康文署所有設施於1月29日開始關閉,並逐步按疫情狀況,漸進式實施各項防疫措施,如3月27日,香港新增單日確診數量最高的65宗個案,政府隨即宣布限聚令,關閉酒吧、電影院、卡拉OK 場所、夜總會等。

漸進式推行措施可防止市民於長期防疫下,意識麻木並鬆懈,並減低全城抗疫下對商舖、食肆造成的經濟損害。若香港政府仿效歐美國家,一刀切地實施居家令及關閉所有非必要的零售店鋪,有機會出現如歐美般嚴重的失業情況及經濟衰退。現時美國因經濟問題,已經冒險解除部分的防疫措施,放寬措施後短短數個星期,數個州份的確診數字已出現明顯反彈。反觀香港,在感染數字穩步下降後,才放寬部分防疫措施,部分經濟活動包括零售、餐飲等已慢慢拉近至疫情初期水平。

政府民間合作應變 香港醫護零確診

疫情初期,由於突而其來需求激增及全球供應緊張,引致搶購口罩潮,不少市民因缺乏口罩而人心惶惶,不過或許是累積了SARS經驗,而且港人衞生意識比其他地方高, 幾乎全民外出均佩戴口罩。截至6月30日香港確診個案只有1,204宗, 感染比率只是0.01%, 相比美國的0.80%、英國的0.46%、意大利的0.39%及新加坡的0.77%, 香港的防疫成果有目共睹。

香港在2月至3月份出現過口罩短缺的問題,因主要口罩生產地——中國因防控新冠肺炎而大規模停工停市,引致全球嚴重缺乏口罩供應。加上自80年代香港幾乎所有工業北移,香港並沒有本地口罩生產綫。當時香港政府採取應急措施,宣布資助香港本地生產口罩,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下,短短兩個月時間內,香港建設了超過20條口罩生產線。部分本地口罩生產商更於4月開始供應口罩,令香港的口罩供應漸趨穩定。部分香港口罩生產商亦逐步試圖對外出口香港生產的口罩。比對美國、英國及意大利時至今天還需要依靠國外進口口罩,美國甚至攔截其他國家的口罩,可見香港政府與民間的快速應變能力。

短短兩個月時間內,香港建設了超過20條口罩生產線。

至於醫療設施,香港政府於2月開始已定時公布醫管局口罩及防護裝備數量,並進行全球採購,商界及民間亦協力購置,並向各方支援捐贈口罩。反觀美國發現幾十萬口罩在沒有倉存記錄,軍方倉庫的呼吸機及防護裝備過期。到疫情大規模爆發,美國新聞媒體捕捉到由於醫護裝備供應不足,有醫護人員以垃圾膠袋作為保護衣,又以冷凍貨櫃車作為臨時停屍間。

根據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於2020年6月3日發布的新聞消息,雖然全球並沒有系統性及標準記錄醫護感染及死亡人數,但根據國際護士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的數據,全球有超過230,000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當中超過600名醫護死亡,單單巴西就約有18,000名護理師確診,至少有181人死亡,是全球醫護人員染疫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而香港至今並沒有醫護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個案,有賴於香港醫護人員專業水平及具備高度防護意識,香港政府在處理是次新冠肺炎疫情亦反應快捷,感染個案及死亡率都是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

大數據防疫 選擇公共健康還是私隱?

疫情下多個國家,科技機構都嘗試以大數據、手機程式協助抗疫,以便定位及追蹤懷疑感染者,協助公共衞生部門制定政策。如韓國政府開發的自我隔離App ,利用定位技術跟蹤確診者的位置,又公佈病毒地圖顯示確診者的行蹤,讓公眾查核避險。

疫情下,不少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手機或電腦程式追蹤傳播範圍。

此疫凸顯香港的科技應用及數據收集落後於其他國家,未能如其他亞洲國家般,透過大數據分析疫情與人群接觸情況,以便迅速地分析及追踪感染者。相反只能啟動重大事件調查及災難支援系統,即所謂超級電腦追踪傳染源頭。該系統於2003年SARS事件期間,曾經用來運算和分析感染率比較高的地區、與患者有關係的人物及地點,後配合電子地圖去確定患者的活動範圍。系統能整理出有較高機率與患者接觸的人士,以及曾經前往的地點有多少機率出現大規模感染,並向相關部門發出通報,防止大規模感染事件出現。但由於缺乏數據,超級電腦運算出來的資料非常局限。

想利用科技高效抗疫,就要收集大量資訊及數據,建設智慧城市,但這定會引發社區中有關私隱保障的憂慮。現時多個國家及科技機構都在摸索,如何最大化利用科技抗疫,同時保障個人私隱。自願性、匿名化、可刪除,及加入人工雜訊,是Google收集各國人流趨勢資料的同時,保障私隱主要方法。而韓國為保密感染人士的身份,會為每位確診者安排代號,除性別和年齡範圍,不透露其他個人資訊。而德國政府則找來科技巨擘Apple及Google研發抗疫手機程式,用戶個人資料不會全然加入政府的中央數據庫。

不過,網民每天使用手機及電腦程式,大部分數據及資訊其實已經被科技公司全面收集,用作商業用途,保障自身網絡私隱的界線其實相當模糊。

但在政府於6月17日宣布大幅放寬限聚令後,短短兩個星期,香港再度出現源頭不明的社區確診爆發,而且大部分是在茶餐廳感染。雖然傳染病學專家認為社區爆發警示香港存在隱形帶菌者,但不能否認隨着政府大幅度放寬限聚令,市民開始意識麻木或掉以輕心而引致。這亦證明政府於3月27日實施限聚令以減低社區傳染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