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樓傑青、無樓廢青? 一圖睇晒樓市點扭曲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為咗層樓,你可以去到幾盡?」香港樓市就如緊箍在港人頭上的魔咒,為方寸磚頭花光畢生積蓄,亦有人用盡「洪荒之力」,也難以「上車」。連最近出爐的傑出青年,都要與大家分享買樓經驗,置業已成為人生成功的標籤?
香港幾代人的價值觀,一受高樓價扭曲,社會不知不覺分為「有樓」和「無樓」兩個階級,彷彿成為個人成就指標:有樓如同「上岸」,可以有條件談結婚、論生育,即使「靠父幹」上車也稱得上成功;無樓一族就似乎成為「無產階級」,又稱「無殼蝸牛」,往往被外界定性為不善儲蓄、只顧玩樂睇戲去日本旅行,莫說人生是否成功,拍拖婚姻生肓大計更因為一層樓而遙遙無期。
緊纏港人大半生的樓市,到底扭曲了多少人的價值觀,且看一幅圖來深切感受。

「無殼蝸牛」既無父幹,就只好轉投資助房屋,偏偏香港公屋輪候時間沒完沒了,年輕單身人士動輒要等上十年八載;同時,私樓樓價持續拾級而上,大學畢業生起薪點卻反其道而行,過去廿年不升反跌,去年中位數為1.3萬至1.4萬元,入息剛好超出公屋資格限制,又不足以踏入私樓門檻,「唔上唔落」。此外,本港的不婚、遲婚、離婚比率持續上升,這批「夾心」層為求有瓦遮頭,最終只好以豪宅呎租水平租住劏房,瑟縮於不足百呎的斗室之中,更要被業主無理多收水、電費。

政府調高今年低津入息及資產上限,並將發放一次性額外撥款。(資料圖片)

發展商當然洞悉到該批「夾心層」的龐大需求,千方百計劏出奇則新盤,百餘呎單位比酒店房間還要細,但一系列度身訂做的高風險按揭計劃,加上200、300萬元的定價,表面看似銀碼細、上車較易,惟實際呎價貴得驚人,居住面積比公屋還要差。

而一眾成功上車的「有樓一族」,一旦拍板入市即頓時變成「樓奴」,每月被龐大的供樓開支壓垮,月頭一出糧便自動轉賬至少三、四成供樓,名副其實「月光族」。身上綁上磚頭足足廿多年才甩身,但即使伙後還要額外支付高昂管理費,不過,佔上管理費大比例的管理費—「豪華會所」,真正每天用到其設施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有樓一族即使「供斷層樓」,為了下一代「贏在起跑線」,說不定又要為子女的買樓首期而籌謀,輪迴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