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八成都係膠! 環團調查34海岸 平均每兩個鐘撈500件垃圾

撰文:鄧芯怡 林若勤
出版:更新:

今年中過百噸海洋垃圾攻港,如何救救海灘?環保團體連續第二年進行調查,發現34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不論海面、水底或岸邊均佈滿垃圾,平均每兩小時在沿岸水域打撈到517.6件漂浮垃圾,八成四為塑膠,以香港西南面的龍鼓灘、大嶼山的水口、芝麻灣、及愉景灣等為重災區。環團估計受到珠江水流影響,把內地垃圾帶來香港,另建議政府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從源頭減廢,避免垃圾最終落入海中。

香港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即使有環保署、海事署和民間團體自發清理,仍數之不盡。(資料圖片)

「育養海岸」計劃自2014年展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聯同另外六個環保團體舉辦,第二年的調查於去年7月至今年7月期間進行,在34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收集海面、水底或岸邊的三方面數據。

海面方面,環團邀請了漁民團體合作,在沿岸水域打撈漂浮垃圾,結果平均每兩小時就收集到517.6件海洋垃圾,當中八成四為塑膠,多數為即棄產品如發泡膠盒、發泡膠箱、膠樽和膠袋等。

海底調查就派出潛水員到水底收集數據,發現每長100米、闊2.5米的調查範圍,平均有30件垃圾,當中六成半為塑膠。

漂浮的海洋垃圾會經海流漂到更遠的地方,或者被沖上岸。(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

至於岸邊,調查發現每一平方米就有89.3件微型垃圾(直徑小於1cm),當中七成半為塑膠,主要是發泡膠碎片,而大型垃圾(直徑大於1cm),在海岸上闊5米的調查帶就收集到391.4件,主要是發泡膠碎片、發泡膠食物盒、塑膠包裝、保鮮紙碎片和杯等等。

海洋垃圾會纏著海洋生物,令牠們窒息、受傷甚至死亡,亦會沖上近岸破壞紅樹林。(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
海洋垃圾中,不難發現部分有生物噬咬過的痕跡。(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表示,今年收集到的垃圾量及類型,與去年的調查相若,未見到惡化的迹象,但反映海洋垃圾問題持續。楊又稱位於香港西面及西南面的岸邊,如龍鼓灘、大嶼山的水口、芝麻灣、及愉景灣等,垃圾問題比較嚴重,他估計是因為該處受到珠江水流影響,把內地垃圾帶來香港。 另外較少人到達的海岸如蒲台島、螺洲等,亦有較多垃圾,他認為是因為政府未積極清理偏遠地區的海岸。

他又指收集到的垃圾中,即棄塑膠產品及發泡膠漁箱十分常見,建議政府應盡快落實更多生產者責任制,以及鼓勵市民從源頭減廢,避免垃圾進入海洋。該會透露正與漁民研究以其他物料如甘蔗物料製造的可摺疊箱,取代發泡膠漁箱。

「育養海岸」計劃自2014年展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與另外六個環保團體合作,包括Eco Marine、Ecovision、環保促進會、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和無塑海洋,主要調查具生態價值海岸的生態和海洋垃圾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