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病人胃留18厘米斷管3個月 醫護未檢查拔出喉管是否完整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3個月內,發生4宗醫療物料遺留病人體內的醫療事故。(資料圖片)
一名病人胃部被發現殘留一截18厘米鼻胃管。(醫管局《風險通報》截圖)

醫護人員無紀錄拔出喉管並不完整

醫院管理局最新一期《風險通報》指出,一名因急性中風而需長期插上鼻胃管餵食的病人,住公立醫院期間多次自行拔出喉管。3個月後,院方為病人照肺時,發現鼻胃管斷成兩截,其後透過食道胃十二指腸內鏡檢查,在該病人的胃部取出一條長18厘米的鼻胃管。調查後發現,當時醫護人員並未有紀錄拔出的喉管是否完整。除此之外,今年第2季亦有另外3宗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的個案。

病人「無情力」或扯斷喉管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指,鼻胃管斷成兩截、遺留病人體內的情況非常罕見,「(鼻胃管)很堅韌,很難扯斷」。他不排除是病人的「無情力」令喉管截斷。朱表示,喉管遺留在胃部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有可能影響胃部收縮。不過,即使喉管遺留體內,多數會自然排出。院方會定期為病人更換喉管,以防喉管擦損病人鼻黏膜、喉管栓窒、堆積沉澱物的情況出現。

「頭低腳高」姿勢拔喉,可防止有空氣進入血管。(醫管局《風險通報》截圖)

「頭低腳高」拔喉 防空氣入血管

另外,今年5月,瑪麗醫院發生嚴重醫療事故。一名83歲急性心臟病的男病人,因入住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並插上靜脈導管。兩日後,病人情況趨穩定,但懷疑其後護士為其拔除喉管時卻未按正常程序,令病人死亡,臨床顯示病人死於血管栓塞或心臟病,估計是拔喉時有空氣進入血管,引致栓塞。要避免拔喉時有空氣進入血管,拔喉時應將病人置於頭低腳高、形成10至30度角的姿勢、指示病人在拔喉時深呼吸閉氣、或用手按著插口。

公立醫院在2016年第2季合共呈報的10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包括5宗病人自殺、4宗手術或介入程序後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以及1宗血管空氣栓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