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蛋白尿」屬腎衰竭先兆 醫生籲每3年驗小便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本港每年約有1,200宗末期腎衰竭新症,同時有年輕化趨勢。出現「微蛋白尿」已敲響早期腎功能受損的警號,惟部分市民忽略問題,導致延誤就醫,可演變成腎衰竭,嚴重者需一世洗腎或換腎。醫生提醒,微蛋白尿患者仍可逆轉腎功能,鼓勵市民應定期驗尿,及早預防腎衰竭。

「關心謹腎大聯盟」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市民不認識微蛋白尿的問題。(張善彤攝)
何繼良醫生指腎衰竭趨年輕化與糖尿病患者人數上升有關。(張善彤攝)

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辦人及創會主席何繼良估計,腎衰竭趨年輕化與糖尿病患者人數上升有關,「以往發病年齡多為60至70歲,現在30多歲都有。」糖尿病可致微蛋白尿,即腎衰竭早期警號,部分人的腎功能可能於廿多歲便開始受損。由於微蛋白尿人士無病徵,難以察覺,「很多人以為微蛋白尿會令尿液有泡,但其實有泡已到達很嚴重的地步。」關心謹腎大聯盟召集人兼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估計,全港超過10%人口患微蛋白尿。他指,微蛋白尿患者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和血壓,絕對可以逆轉腎功能。

定期驗小便 及早發現腎功能受損

今年9月,「關心謹腎大聯盟」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以電話訪問了508名市民,發現當中僅4人知道微蛋白尿無病徵,近8成半受訪者甚至從未聽過「微蛋白尿」。調查亦顯示,不少受訪者錯誤以為微蛋白尿與膀胱炎(21%)、尿道阻塞(14.9%)等其他疾病有關,足以反映市民忽略腎衰竭的重要病因。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微蛋白尿患者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和血壓,絕對可以逆轉腎功能。(張善彤攝)

社區健康普查 免費驗小便

大聯盟於10月16日為60名市民免費驗尿、量血壓、血糖,成功找出4人有微蛋白尿、2人出現蛋白尿。大聯盟計劃及至2018年,將合共舉辦10場普查及96次診所普查,料2,500人受惠。何繼良指,定期驗小便,監察尿蛋白有效及早發現腎功能受損。無「慢性腎小球炎」家族史的市民,應在30歲左右開始,每隔3年驗尿;如有,則應提早在16至18歲開始。

杜小姐(左)及馬陳光(右)患腎病多年,杜小姐幸獲換腎重生,馬先生則正輪候換賢。(張善彤攝)

洗腎26年病人 籲盡早做體檢

現年49多歲的馬先生,洗腎已有26年。他憶述,18歲時患上高血壓,卻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持續覆診,加上未有「聽話」服藥,終在5年後演變成末期腎衰竭,需洗肚、洗血續命。雖然馬先生兩次獲得屍腎移植,可惜出現嚴重排斥,被逼將屍腎取出,要重新靠「洗腎」維生。由於他一星期需「洗腎」3次,每次約需時4.5小時,逼使他外出幾小時便需回家,「不想見朋友、出街,連去旅行都要帶住幾包(洗肚)水,最長的旅行都只是4日3夜。」馬先生曾怪責自己,「若當初控制好病情,未必那麼快要洗腎。」他表示已習慣「洗腎」生活,期望有第3次換腎機會,同時寄語市民,切勿忽略高血壓問題,應定期驗身及控制飲食。

而今年39歲的杜小姐,20歲左右發現患上糖尿病,由於工作忙碌,缺乏運動,出現蛋白尿未有理會,結果在36歲時證實患末期腎衰竭。「洗血」令她的體能下降,「洗血」喉管又影響外觀,令她有一年時間沒有外出,「行好短路已經很辛苦、加上腳腫,根本出不到街。喉管插在頸上,點遮都遮唔到,我都係女仔,心情好差,不想外出。」幸運地,大半年後,杜小姐接受了腎臟移植,但未來日子,她要繼續注射胰島素針,並永久服用抗排斥藥。